在深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7-15 04:56:08

在深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镇江法治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今天,我们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对新形势下的法治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很有必要、十分重要。会议准备充分、内容务实、安排紧凑,开出了全面依法治市的新思路,开出了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镇江的强动力。

我讲“更高水平”,是因为镇江依法治市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突出体现为“五个一”:获得了一个重量级荣誉,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域的最高荣誉“长安杯”,去年公众安全感居全省第一;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今年7月成为全省首批获得立法权的6个地市之一,并率先制定了首部地方性法规,是全省第一个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意见》的地市;形成了一批先行成果,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政务公开、全民普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均走在全省前列;推出了一批创新举措,社区“两网”治理模式、“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一案三防”责任制、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制度等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锻造了一支过硬队伍,全市政法战线善打硬仗、创新进取、清廉为民,群众对政法干警满意度居全省第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希望再接再厉。

我讲“更高水平”,也是要强调以战略眼光、比较视角、进取态度来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依法治市工作。2012年在“宪法日”讲话中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今年2月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专题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并就提高地方立法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等作出部署。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省如此,治理一座城市也是这样。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省方略在镇江的具体实践,就是要让法治成为治理城市的基本方式。前两天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务虚会,通过“头脑风暴”也形成一致共识:法治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从“四个全面”“五大发展”“强富美高”的大格局出发,“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突出亮点”重点给力,更高水平推进依法治市,真正实现“过程先行”到“水平领先”,让法治化成为镇江重要的竞争优势。

刚才,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三家单位作了表态发言,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精神风貌;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侍鹏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深化“全面依法治市”的努力方向和关键举措;茂川书记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既有推进法治镇江建设的系统总结,更有进一步深化拓展依法治市的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推动全面依法治市迈上新台阶。下面,在侍书记和茂川书记讲话的基础上,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更加注重用系统思维推进依法治市

法治建设涵盖多个领域、牵涉方方面面,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谋好布局、把准方向、找准路径,尤其需要全面、整体、协同推进,尤其需要避免“零敲碎打”“畸重畸轻”“碎片化操作”。我们要遵循法治发展规律,突出镇江地方特点,抓实关键环节,抓出更好成效。

1.切实优化顶层设计。法治镇江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体系中31项专项规划之一,要在规划《建议》和《纲要》的引领下抓紧修改完善,确保以高质量、高水平的顶层设计,为深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引路领航。要紧扣“建设人民满意、更高水平的法治镇江”这一中心任务,对照构建“五大体系”、实现“六个前列”具体目标,细化制定“路线图”“施工图”“时间表”,并根据《法治江苏建设指标体系》调整优化我们的指标体系,以“硬约束”倒逼目标落实、任务落地、工作见效。

2.协调推进四大环节。要按照四中全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为“集合体”,注重关联性和互动性,有机融合、协调推进。科学立法上,要以获得地方立法权为契机,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协同的立法机制,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基本原则,按照“切口小、争议少、涉面广、操作强”的要求,把准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类事项范围,形成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与“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相适应的立法制规体系。依法行政上,要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能为”的原则要求,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公正司法上,要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切实遵守法定程序,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尤其要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民守法上,要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基层治理、文化建设、法治实践、互联网传播方式相融合,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引领全社会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塑造一流法治环境。尤其要强化基层治理和法治实践,大力推进基层自治,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通过国家法治和基层自治,实现社会和谐共治。

3.构建齐抓共管格局。要充分汇聚党委、政府、司法、社会、公民等方方面面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依法治市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统一”“四个善于”要求,切实履行领导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党政“一把手”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相关部门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克难奋进,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法治工作任务。各级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指导、协调、督查作用,定期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各条线要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弘扬法治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当好社会主义法治的倡导者、维护者和践行者,汇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更加注重用精准思维推进依法治市

“精准思维”强调精细、具体、准确和到位,强调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防止问题被成绩掩盖。我们要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自觉奔着问题而去、为着解决问题而来,推动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重点解决好“三大问题”:

1.着力解决公平正义、保障民生的问题。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灵魂,保障民生是法治的重心,要始终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针对群众依法诉求渠道不够健全通畅的问题,加快构建以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涉农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城市社区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和村法律顾问工作为延伸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仲裁调解等机制,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公正的法律保护和便捷的法律服务。针对执法司法不够规范、严格、透明、文明等问题,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深查严查公器私用、牟取私利、吃拿卡要等变异蔽性问题,有效遏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让广大群众时时刻刻感到公平、感受公正。针对民生“三安”领域矛盾较为集中的问题,项目化办好法治为民实事,加大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安全生产、食药品安全等热点领域执法力度,维护、保障和实现好公民的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等民生权利,努力打造升级版的“法治镇江”。

2.着力解决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的问题。法治建设的活力源泉在基层、根本大计是人才,这两个方面我们要补的课还很多。当务之急,要在健全基层组织网络上下功夫,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推广“两网融合”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一委一村(居)一室一网”城乡社区新型服务管理体制,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确保基层法治建设有组织管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办事。要在浓厚民主法治氛围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制度体系,推广民主法治议事等好的经验做法,引导市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实践,理性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提高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要在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以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为重点,着力锤炼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法治人才队伍,为全面依法治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3.着力解决提高实效、保持长效的问题。基层基础打不牢,法治建设也就如“沙中筑塔”。要以法治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法治镇(街道)”“法治机关(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各类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形成法治建设人人支持、法治创建人人参与、法治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抓好本月底省委省政府第二轮法治城市和第五轮法治县(市、区)创建考核迎检工作,刚才茂川书记作了具体部署,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对照省定标准,全面梳理排查,列出问题清单,逐一整改到位,确保不留死角、全面达标。

三、更加注重用改革思维推进依法治市

“法与时转则治”,法治必须紧跟改革进程和时代步伐。解决当前我市法治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迫切需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细化了六项重点任务。我们要以此为总纲,把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改革率先”支撑依法治市“水平领先”。

1.大力推动司法去行政化。这是中央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紧扣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审慎稳妥地推进“两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关键性改革,真正把司法机关从行政干预和制约中解放出来,推动“两院”全面回归司法本位,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2.大力推动司法规范化。规范是维护司法公正、增强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对照中央和省委要求,要重点在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司法执法标准化、量刑规范化改革,建立司法办案责任制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司法活动全过程监督特别是司法人权保障,深化“一案三防”责任制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更好地保障司法公平正义。

3.大力推动司法公开化。司法公开是公信之本。要大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依法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中保障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强化司法与民众良性互动,促进司法公信力实现新提升。

在聚焦聚力抓好司法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促进公平正义,用改革的思路提升服务效能,用改革的力度推进各项工作,真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市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离不开坚强的法治保障。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创新开拓、创造特色,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镇江,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为推进镇江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在全县脱贫攻坚迎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校长在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