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针药并用适应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时间:2022-07-15 03:23:29

足三里针药并用适应症的古代文献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足三里穴在针灸基础上配合药物主治病症进行全面总结与分析,为足三里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文献及理论依据。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通过计算机及人工检索,检出足三里相关的条文,并筛选出针足三里或灸足三里并配合药物的文章;经统计、归纳和分析,提炼出古代文献中足三里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适宜病症。足三里针灸配伍中药共能治疗中医3个科别的11个病症,涉及条文17条。足三里针药并用治疗病症数最多的为中医内科,共治疗7个病症。

关键词:足三里;针药并用;适应症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属于"四总穴",属于著名的"回阳九针"。足三里有众多适应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其可作为腧穴主治病症整理之代表。历代医籍文献对足三里的主治有众多记载,为后世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资料用来做研究,并有"三里功多数不清"的说法。不仅限于以上诸多用法,足三里穴还具有非常好的安康保健作用,药王孙思邈就曾在《千金要方》中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记载。足三里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为历代医家广为重视。本文就古代文献中涉及足三里针药并用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足三里对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探析,以求为足三里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文献及理论依据。

1 方法

1.1 文献的选择 以湖南电子出版社《中华医典》为检索源,检索古代文献有关针足三里或灸足三里并配合药物的文章。

1.2 古代文献条文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含有足三里单穴配合药物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②含有足三里穴配伍应用配合药物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③涉及足三里配合药物治疗疾病的相关医案;排除标准:①"三里"指手三里的条文;②足三里用于定位的条文;③足三里作为病变部位的条文;④关于足三里穴理论性论述的条文。

1.3 文献的管理 把符合纳入要求的条文和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中。古代文献分为书的名字、作者、所处朝代、成书时间、书籍原文、病名、使用腧穴及方药组成、用法用量、其他配合疗法及备注等项目进行逐条录入。

1.4 病名统计 统计的病名,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教材《美容皮肤科学》,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所记载病名为依据。另如"香港脚"是一种病变始于足部的疾病,与感受风寒湿毒邪气有关,初始脚弱不能动时才被察觉,且变症复杂,若病久不愈,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此病不同于现在的脚癣,而中医外科学中亦无记载,故按古籍所载"香港脚"为名进行统计。

2 结果

见表1。

足三里针灸配伍中药共能治疗中医3个科别的11个病症,涉及条文17条。足三里针药并用治疗病症数最多的为中医内科,共治疗7个病症。足三里或针、或灸、或单穴、或配伍其他腧穴,根据不同病症配伍相关中药进行治疗。

3 讨论

针灸与药物同为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各有特点。针药结合是指对同一患者,针对其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两种以上的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疗效超出单纯的中药治疗或针灸治疗,针药结合,相得益彰。古代中医文献也记载,医家多针灸药物兼通,提倡临床上针药并举,内外同治。

通过古代文献的查阅足三里穴的针药并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先针后药。《景岳全书》[1]《古今医统大全》[2]在治疗便血时记载:"结阴便血者,以风寒之邪结于阴分而然,……故为便血……此宜外灸中脘、气海、三里以散风邪,内以平胃地榆汤温散之剂主之。"依据病势缓急,在疾病比较危险紧急的时刻,先进行针灸治疗,待病情稳定之后,再配合以药物治疗,即常说的"针刺导其先,汤药荡其后"。《卫生宝鉴・上热下寒治验》[3]为一名患头面赤而肿痛、身半之下皆寒的上热下寒证之老者诊治,对上热用针砭刺肿痛处开泄放血,对下寒则灸气海、足三里以引热下行,并服既济解毒汤泻其上热而安。针灸治疗取得较好的即时效应,需要再配合药物来维持疗效。②先药后针。医家利用针灸和药物各自的特性 ,以利针灸发挥疗效。有两种情况:①预防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窦材《扁鹊心书》[4]在治疗狂证中记载:"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由于单纯灸法使用后出现不适反应,则先药再针可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医学纲目》[5]记有痿证给予黄芪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汤,"若妨食则止,候食进再服。取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皆在通过针药并用缓解副作用。②利用针灸和药物各自的特性来增加治疗效果。《备急千金方》[6]在治疗水肿在以猪苓散为主方的同时载有"十日后,针灸三里,绝骨下气"。 《景岳全书》[7]在治疗痈疽载有:"凡人年四十以上,宜先用内托散,次用五香连翘汤,更以骑竹马法,或隔蒜并明灸足三里,以发泄其毒。 ……以泄其毒,后以国老膏、万金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选而用之。"《脉经》[8]中记载:"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当服干地黄汤,自行静养,调理饮食,针刺三里穴,用补法。对虚证患者,宜先用甘药调之再行针。汪机[9]《针灸问对》中赞同"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的观点。③针药同用。对于一些证情比较复杂的疾病来说,治疗是一个综合性过程,针刺和药物两者同时使用。《古今医统大全》[10]在治疗疟疾时载有:"若烦热大便自利,小便亦多,不可以赤为热,膝胫以下稍凉,乃病邪激其气血俱虚,表热无以养中,故外热而内虚也,可急服姜附汤、养气丹及灸气海、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针药并用仍有很大的挖掘潜力,然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足三里穴位注射及穴位用药的研究,配合其他中药的研究较少。扁鹊曾留下"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之训。古代的医家已经认识到针药结合并用,可以增强疗效、减短疗程、降低药物副作用,并可以注意到人体状态,针药合用所作用部位、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因素对针药结合并用作用的影响,临床上精巧的选择针药配合方法、顺序,恰好是中医治病注意谋略的很好的例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 "举汤液以翼针道,明刺法以济汤药"的宝贵经验认识,进一步针药互鉴。

参考文献:

[1] 刘孝培,邱宗志,周志枢.中医内科参考读物 景岳全书・杂证谟选读[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139.

[2] 清・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4.

[3]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67

[4] 宋・窦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20.

[5] 明・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65

[6]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26.

[7]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1.

[8] 晋・王叔和.脉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3.

[9] 明・汪机.针灸问对[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1985:4.

[10]清・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

上一篇:ICU重症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时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蚊类监测报告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