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差异与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7-15 01:21:43

差距、差异与科学发展观

空间发展非均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区域发展差距的存在,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缩小区域间相对发展差距、促使区域间的共同发展,经济理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如梯度转移理论与反梯度转移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与网络开发理论等,其均从空间分异的角度对区域间的发展从静态到动态进行了分析。但这些理论忽略或过少涉及到人的心理因素(其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观念)对欠发达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人的发展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两大悖论

(一)欠发达区域发展的恶性工业化悖论

欠发达区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和发达地区曾经选择的路径相同或相似,即走工业化道路。其理论支撑是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应该是由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过渡到以第二、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的过程。但这种观念忽略了现阶段落后地区发展工业的特殊性。首先表现为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落后区域与较发达区域在社会经济发面存在较大差距,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按照“规律”去发展工业,和已经建立起完善工业体制的发达地区相竞争相当困难。同时,严格的环境保护的国际背景也不允许欠发达地区走传统的工业化老路。其次表现在欠发达地区的内部环境是否适宜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及如何选择工业化路径,因为欠发达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严重缺乏,导致其走工业化道路困难重重。

不发展工业,落后区域的经济难以发展,收入就业等社会问题难以解决;发展工业,又在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并对环境造成得不偿失的损害,欠发达区域在工业化过程中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如果内陆欠发达地区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这种两难局面,陷入恶性工业化的怪圈之中。

(二)欠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的低层次承接悖论

落后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基础,故在发展规划时,政府均将招商引资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希望通过外部的“输血”和产业拉动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但部分欠发达区域对产业转移的承接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其在规划过程中过分强调把握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和引进相关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存在一个问题,即发达区域转移出的产业要么是其区域的夕阳产业,要么是缺乏知识技术含量,仅是利用落后地区的廉价资源的相关产业。这些产业表现为高密集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低产业附加值和低发展空间,使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在产业结构上处于不同的等级;同时,由于缺乏产业竞争力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难以持续。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当落后区域用资源环境要素换取发达区域的低层次产业时,其在经济结构体系中会跌入更深的谷底,这种累积因果循环效应会使区域间的差距继续加大。因此,欠发达区域需要思考如何对待国内外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浪潮以及如何把握机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尤其是组织与自组织能力,从而摆脱低层次产业承接现象。

这两大悖论的产生与欠发达区域人的发展观念息息相关。现阶段,国际发展环境已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但是欠发达区域尚未转化其发展思路,采用传统发展观念去解决变化中的问题,是导致区域发展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差异

现阶段,欠发达区域与工业化早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起飞期的亚洲“四小龙”及中国沿海地区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共同作用下,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即如何在进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从而缩短与发达区域的综合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现阶段欠发达区域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分析,是进行科学选择其发展路径的必要前提。

(一)制度要素的区域差距与发展差异

制度控制是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制度缺失是制约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发达区域在主体行为约束、政府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运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保障了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并左右着全局发展规则的制定。同时,全球制度框架又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欠发达区域在原有制度环境下建立的观念与现有的制度环境已出现偏差。因此,如何适应全球制度框架甚至通过发展去影响全球制度框架是欠发达国家或区域现阶段发展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二)技术要素的区域差距与发展差异

欠发达区域落后的又一因素是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由于落后地区吸引和集聚科研机构以及人才的能力低下,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能吸纳的技术要素较少,生产方式转变缓慢,区域间的技术差距导致了落后区域的技术进一步落后,从而陷入了负的因果累积效应之中。同时,由于技术要素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以资源要素优势为中心的外部发展环境已经转变。因此,欠发达区域要从依靠资源优势的观念转向到依靠技术要素,通过技术要素的积累与引进,缩小其发展差距。

(三)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升,而传统的资源要素在生产投入过程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即经济发展对资源要素的依赖性下降。新技术的创新使新的资源替代产品不断出现,从而降低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资源要素的需求和依赖。但是资源要素的基础性地位并不会随着技术要素的地位提升而降低。因此,资源需求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对现阶段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战略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环境因素的制约性差异

环境保护在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现阶段欠发达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能走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环境的制约、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欠发达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又一要求。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动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欠发达区域如何选择其发展战略、缩小与发达区域间的差距,此问题的解答比工业化时代初期更为棘手。因此,转变发展观念,重新选择真正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模式,就成为摆脱发展悖论,走出怪圈的唯一也是真正的选择。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提出,代表人们在总结正反发展经验之后在发展观念上取得的重大转折。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并不排斥发展,但突出强调了对发展问题的全面理解,在寻求并加快发展以减少贫困的同时,认识到发展是要缩小发展差距而不是消除差异。

三、欠发达区域战略选择的真实基础

欠发达区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发展路径。但由于落后地区落后的原因千差万别,故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发展路径,如可以通过集群、增长极、梯度产业转移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区域的发展。但无论选择何种发展路径,欠发达区域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均需兼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选择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问题的核心,而产业发展突破口的选择在其中尤为重要。选择的产业应在远期内具有较强的地域根植性、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及潜力。通过产业选择培养欠发达区域的经济组织与自组织能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1)区域根植性和投入产出联系。作为发展突破口的产业首先要依据区域某方面优势进行选取。通过对区域优势的利用,能够增强产业与区域间的联系,在带动本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从而避免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飞地”现象。(2)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选择的产业并不仅仅能依靠当地初级资源优势参与竞争,其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软”竞争优势。所谓“软”竞争优势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的其它区域短期内难以模仿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其并能通过创新不断加强这种优势的发挥。即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产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能够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提升和区域综合效益的改善。基于此,欠发达区域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时,可以有效避免产业转移的低层次承接悖论,促进区域自身经济增长能力的提升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政府的合理干预

欠发达区域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是落后区域发展的保证。(1)区域制度的完善。欠发达区域政府要通过新的行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原有政策和管理行为的修正改变原有的政府发展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经济规划与管理。其次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具体包括促进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竞争体制的完善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的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节。(2)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其能够加速各要素区域间的流动,从而在有利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促使当地发展观念的转变。其中尤其注重的是软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可以建立或加强区域科研实力、技术的应用效率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含量的提高。欠发达区域政府依据当前规划发展重心和实际情况,通过法律法规、行政指导等产业政策对企业行为进行抑制或诱导,促使其向规划的目标接近,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避免政府过度的对市场进行干预,使企业和政府在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欠发达区域发展战略选择时的又一基础。无论欠发达区域选择何种发展路径,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先发展,环境后治理”的传统观念涉及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但是大量经验告诉我们,为发展经济而造成环境破坏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通常表现为对污染后地方环境治理的工作在金钱和时间上花费高于所得的几十倍。显然,从长期来看,这种发展路径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选择要结合环境发展的需要,引进技术含量相对高、环境污染低的产业,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避免发展过程中的恶性工业化悖论。

以上分析可见,发展观念是导致欠发达区域发展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欠发达区域在选择发展路径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在明确发展战略选择的真实基础上正确选择发展方式,从而有效避免发展中的问题,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区域的相对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下一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