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治疗接触性皮炎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15 12:42:23

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治疗接触性皮炎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治疗接触性皮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999皮炎平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氯苯吡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痊愈14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接触性皮炎;氯苯吡胺;皮炎平

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严重者可有水泡、鳞屑等现象出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皮肤干燥、鳞屑等症状,发作时总会伴随皮肤瘙痒症状的出现。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有个体差异,过敏体质患者容易发生[1]。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治疗接触性皮炎疗效,为临床治疗接触性皮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35.57±5.12)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15±0.81)d。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29.21±7.37)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15±1.03)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症状 患者均具有典型性皮损,接触部位有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局部皮肤肿胀,皮肤瘙痒,鳞屑、水泡、皮肤干燥等症状。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外用999皮炎平,将其直接涂抹于患处,2~3次/d,病情严重或者慢性炎症患者每天涂抹5~6次,连续涂抹1w,治疗第3、7d后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并记录下不良反应[2]。

1.3.2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口服氯苯吡胺,儿童0.35mg/(kg・d),分3~4次服用;成人1次用量4mg,3次/d,连续服用1w,治疗第3、7d后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并记录下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 ①痊愈:患者临床皮疹、创面完全愈合,结痂并脱落,皮肤恢复正常。显效:皮肤潮红明显减轻,皮疹消退,创面明显减小,皮肤糜烂部位恢复干燥;好转:皮肤潮红好转,皮疹消退,创面缩小,皮肤糜烂部位还有少许渗出物。无效:皮肤潮红无变化,皮疹、创面、皮肤糜烂部位无变化,甚至有加重的趋势[3]。②临床症状评分:瘙痒、烧灼感、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症状,分别分为无、轻、中、重4个级别,分别计分为0、2、4、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4]。

1.5统计学分析 记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临床疗效判定 治疗组患者痊愈14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3d、7d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治疗疗程对比 治疗组治疗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床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出现1例轻微口感,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轻微口感,1例恶心,2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所谓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到外界的某种物质而发生的炎性反应,临床中患者接触部位通常会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丘疹、或者严重的皮损、湿疹,甚至会出现坏死。所以临床应该及时给予治疗和有效地处理。当前临床对于接触性皮疹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通常我们首先寻找病因,并且避免接触刺激物质,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5]。通过分析研究,我们明确的接触性皮炎在临床中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患者一般均有过敏物质或者刺激物接触史,通常发病较急,皮损一般都发生在接触位置,皮损境界较清楚。患者接触刺激物时间、面积以及机体的敏感性,均与患者皮损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由此,临床治疗应该过程中对于病症严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口服糖皮质类固醇,例如感染使用抗生素,局部可以涂抹泼尼松类软膏或止痒药水,对于出现皮损的应该避免致敏药物的使用[6]。本文临床治疗采用氯苯吡胺联合999皮炎平,999皮炎平的成分是醋酸地塞米松、樟脑、薄荷脑,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外用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过敏症状,抑制结缔组织的进一步增生,最大化的控制炎性的进一步渗出。而氯苯吡胺临床治疗,虽然可能会引起嗜睡、困倦、头昏、乏力等不良反应,但是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停药后会自行消失[6]。两者药物联合应用,外敷内服临床效果理想。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疗程(6.45±2.11)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临床治疗接触性皮炎,应该积极寻找接触源,并且停止接触致敏源,然后再依据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外敷止痒药物,口服过敏药物,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明显,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且用药安全可靠,治疗疗程短,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该方法可以作为治疗接触性皮炎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宗扬勇,朱爱娟,薛国胜,等.256例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3):171-172.

[2]蔡海利.眼睑接触性皮炎31例治疗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5,30(5):480.

[3]张其鹏,黄庆忠.86例镍接触性皮炎临床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13,14(4):256-258.

[4]邵金萍,汤洁,吴国华,等.146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病人发病情况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4,23(9):820.

[5]胡世林.呋喃西林溶液处方的改进及质量控制[J].安徽医药,2013,7(2):94.

[6]樊德厚,王永利.中国药物大会西药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90.

[7]邵金萍,汤洁,吴国华,等.146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病人发病情况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3,23(9):820.编辑/赵恒德

上一篇:三维动画在电力安全操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2014·兰州》(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