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理论研究

时间:2022-07-15 11:27:20

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理论研究

摘要: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作为海陆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需要平衡经济与环境间的有机关系,并保证两者间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和复合生态理论为基础进行探讨,界定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的概念及内涵,确定以环境承载力、排污总量等监督管理方式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发展手段进行海陆环境的统筹与综合调控,并从经济、社会、法律等角度分析实现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海陆环境一体化 陆海统筹 海洋资源

为了尽快平衡日益突显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盲目开发等相互间的矛盾,各国开始寻求崭新的发展道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海洋领域成为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潜质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类对海洋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为敏感的区域当属近海海域的海岸带地区。如不合理统筹规制,势必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了解并分析海陆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协调陆域与海域、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各个系统及组成要素间的合理关系,实现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陆一体化是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首次提出的,其中提到“要根据海陆一体化的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国土开发区。”1而实行海陆统筹、兴海强国的战略建议,是张海峰于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中提出。2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3并将其正式列入发展战略的范畴之中。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海陆一体化是海陆统筹要实现的目标,海陆环境的一体化调控是海陆经济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前提。在宏观规划的背景之下,将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视为海陆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到在发展海陆经济的基础上,实现陆域资源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所以需要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基础作为重要支撑,可将其作如下分析:

一、海陆环境一体化主要理论基础

(一)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在自然生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即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物质流动为命脉、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社会体制为经络而形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4海洋与陆域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根据海洋自身的特性,在复合生态系统的支撑下,可以如下定义海陆复合生态系统,即是以海洋、陆地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类需求为主要发展动力,并按照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规律运行,由海陆生态系统及经济社会系统共同构成的功能结构耦合体。当陆域资源开发接近最大阀值之时,海洋将成为人类索取生存发展物质能量的有利空间与基地。5正因陆地与海洋之间存在着能量、物质、生态系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必然联系,也使其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海洋逐步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区域,海陆统筹有了可靠的理论保障与客观基础。

目前,社会经济活动的大部分场所偏向于陆域,陆域与海洋的环境条件存在较大不同,形成了两个较为磅礴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是海陆生态系统之间却又存在着固有的、稳定的相互作用,这决定了人类与海洋之间依旧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所以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必须维持陆域与水域间稳定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才能实现海陆之间物质变化的一般规律,要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协调其与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实现海陆环境的一体化调控。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等文件。我国政府随后编制了《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于十五大期间将其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心必须实施”的战略,其中包括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的生境、物质生产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因而依托海陆生态系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必须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进行。在其指导下,可以确保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保持和谐的“人海关系”,统筹海洋与社会及陆域的和谐发展成为必然。

二、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的概念及内涵

在海陆环境一体化建设中,海陆资源是实现海陆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因此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应当在结合人类的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平衡陆域与海域生态系统,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陆海资源,并制定防治海洋污染的合理规划及可行性应急措施,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保证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6。

(一)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的概念

海陆环境的一体化调控即依据海洋与陆地间环境和资源的特性及能量交换等一般规律,以海域和海岸带为载体,以沿海城市为核心向远海的内陆发展7,合理开发及利用海陆资源从事社会及经济的各种活动,注重并落实利用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不同的机制为一体的海陆环境的统一整体调控。实现海陆环境的一体化调控,需要通过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开发间的和谐关系,来实现以保护海陆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循环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中需要针对不同区域及其产业规划分布的差异,进行合理调整,并确保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低耗能、高产出”的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污染物的监控与防治措施,综合利用包括经济、法律等多种方式监管环境污染,以实现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的内涵

1、协调经济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发展以保护海陆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

随着经济增长步伐的加快,产业的分布较为密集且排污处理技术相对拙劣,且环保意识并不强烈,在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因强调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如19世纪的伦敦,发展密集型产业,工业气体的大量排放及冷暖水流的交换成为闻名于世的“雾都”。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也同样遭遇着不幸,因其美因河汇入莱茵河的河口至科隆约200千米的河段,鱼类几乎全部死亡8,因其在二战后大规模的重建与煤矿产业、化工冶炼等重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污废水排入莱茵河所致。

因而,有效的实现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就要明确以保护海洋与陆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及陆地资源为基础,走运用各种先进生产技术的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与海陆生态系统趋于平衡,需对清洁生产技术合理配比投资,加强全程的污染监控,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激励各企业与部门的环保“投入与产出”。 根据各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海陆资源开发规划,在保护好环境资源的基础之上,有效合理的发展海陆循环经济9。

2、利用法律法规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陆环境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突破经济增长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及资源造成了相应的威胁。现阶段是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清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及海陆一体化调控的必要性10。

需明确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目标与前提,制定整体的、长远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重点推进地方性的相关立法。加强对海洋环境的动态监督管理及保护,针对有关单位的违法行为及相关责任主体进行严厉追责,利用法律及其他等综合方式保护海洋与陆地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的稳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海陆环境一体化调控的措施

(一)制定以环境容量与排污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区域产业规划

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与排放总量是否达标,是目前采取的主要监管方式,但各地域或区域存在着多种差异,如环境与资源状况、产业布局等,所以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标的变化并不能切实反映当地环境的真实状况。因而应当根据实际纳污能力进行长期监测,进行合理分区,制定不同的“命令-控制”型调控方案,结合各区域的社会属性合理利用市场激励等有利手段,降低经济成本进行环境调控。

区域的产业规划可以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将影响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标考虑在内。拟将工业产业分布较为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或地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类型,由社会经济调控方向转向城市化模式的调控;由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变为合理规划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协调为主

上一篇:对数学教学中轻负担与高质量的辩析 下一篇:中小学生课余学习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