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澳银“不会玩” 生在牛市也白搭

时间:2022-07-15 10:06:02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市场行情是外因,管理能力才是决定其发展的内因。

有些新基金公司由于在熊市中成立,生不逢时,导致发展不利,但那些赶上大牛市的基金公司,就一定获得了领先优势吗?

信达澳银就是个反例。这家成立于2006年6月5日的基金公司,应该说赶上了牛市机遇。首只基金信达澳银领先增长于2007年3月5日开始销售,发行限量90亿元,发行首日即告罄。该基金建仓期恰恰是A股估值持续攀升的时期。

但信达澳银的规模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170亿元后,2008年迅速萎缩至59亿元,2009年反弹至100亿元。而近三年,其规模一直没有超过60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其资产合计为58.17亿元。

为何信达澳银成为长不大的基金公司?《投资者报》向该公司发出采访提纲,公司回复称,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A股也进入了漫长的熊市,领先增长作为一只股票型基金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导致基金规模下降。

信达澳银同时表示,其在新产品发行上一直比较稳健,发行节奏相对较慢,主要是公司不想为了冲规模过度激进的发行新产品,这样劳民伤财对于持有人和股东都不利,不如把现有的基金业绩踏踏实实做好。公司也在不断关注市场动向,会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截至今年8月30日,信达澳银旗下9只基金分布于股票、债券两大类。而对于近几年其他基金公司深耕的货币基金及ETF产品等领域,信达澳银仍没有覆盖。

总经理长时间空缺

“信达澳银基金在新产品发行上一直比较稳健,发行节奏相对较慢。”信达澳银对记者表示。

信达澳银成立7年,现在管理着9只基金。基本保持了一年发行一到两只基金的速度。但或许正是这种不愿扩张的过于谨慎的风格,使得这家基金公司守住了盈利底线,却没能成长起来,成为“长不大的基金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才流失,规模停滞不前,也许正是过于谨慎且压缩成本的恶果。

信达澳银成立之初的总经理是李克难。当基金公司逐步走上正轨后,李克难突然离开。外界猜测原因是股东与管理层出现不和。

2008年4月17日,李克难正式宣布离任,由董事长何加武代行总经理职务。

李克难突然离去让信达澳银措手不及。

直到2009年2月17日,信达澳银基金才公告,聘任王重昆为公司总经理。此前王重昆为信达澳银的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曾经任职过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办公室秘书。此时,距李克难的离职公告已经过去近10个月。

王重昆任信达澳银总经理期间基金公司规模不断滑坡,2009年到2012年的四年规模分别是100亿元、76亿元、58亿元和57亿元。

信达澳银2012年12月7日突然高管人员变更公告,王重昆辞去总经理职务。原总经理王重昆离开之后,董事长何加武代任总经理至2013年8月,从8月9日开始,于建伟为公司总经理。信达澳银总经理职位长达8个月的空缺终于结束。

“信达澳银有过业绩很好的基金经理,不过最终都选择离开。”好买网基金人士表示。2010年,原鹏华基金经理黄敬东出任信达澳银投资副总监,掌管信达中小盘股票基金,当年基金收益率冲至23.7%,然而仅仅一年时间,黄敬东就挂靴而去。信达澳银投研团队两名基金经理李坤元及松也于今年4月和6月先后离职。

而对于人员流动的问题,信达澳银对本报解释称:“人员流动是基金业的正常现象,作为一家成立时间7年、运营体系完善的成熟基金管理公司,人员流动不会给公司正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今年业绩表现平平

信达澳银认为,虽然其在规模上没有大的发展,但不是基金业绩方面的原因。但从今年情况看,在总经理职位空缺的情况下,信达澳银旗下的基金业绩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

信达澳银旗下的9只基金,规模最大的信达澳银领先增长(41亿元),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12.8%,排在33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第203位。其他基金的业绩均处于同类型基金的平均或以下水平。信达澳银稳定增利B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4.1%,低于封闭式基金4.73%的平均收益率4.73%。

除了业绩的支持,扩大规模还需要预算,这考验着股东对利润的容忍度。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信达澳银的股东没有选择基金公司规模做大后再提取利润,而是成立之初就进行利润的考核。不断压缩成本,也是其规模止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16家上市银行中报释放正能量 银行“调结构” ... 下一篇:警惕:创业板伪成长股后续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