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紧凑开发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15 06:30:20

山地城市紧凑开发模式探讨

[摘要]“紧凑城市”是目前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如何控制城市蔓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代表理论之一,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受到重视。尤本文就如何利用好紧凑理论营造生态山地城市具有出众的应用前景展开论述,以期为山地城市生态建设的紧凑开发模式提供可鉴价值。

[关键词]山地城市;生态建设;紧凑城市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1-0048-03

1山地城市城市化问题

在进行山地城市建设开发时,无疑城市经济和社会因素是当前考虑的主要因素,而自然因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山地城市特殊性和其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往往造成更严重的气候环境问题。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忽略甚至掠夺自然环境资源,失去了原有的独具魅力的显山漏水的山水景色。另外山地城市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许多省份坚持“占补平衡”往往只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之后,再“退耕还林”而得不偿失。

我们在进行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经历过越来越多自然的惩罚。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城市空间发展不应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演进协同。

2山地城市与紧凑城市的耦合关系

2.1山地城市

在中国,众多研究者中黄光宇教授于1991年首次提出“山地城市学”的概念,奠定了山地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框架。其他研究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宽泛内容对应城市规划的设计策略往往宏观层面居多,对具体的空间规划内容偏少,山地城市生态性在空间应用领域需要与之对应的城市规划方法论。

2.2紧凑城市

紧凑城市这一理念是由欧洲社区委员会(CEC)于1990年提出来的;欧洲共同体发表的《城市环境绿皮书》首先给出了该模式的概念一紧凑城市强调城市具有边界、高密度、功能混合、步行尺度、社会及文化的多样性;此后,许多学者就此概念作了进一步研究。紧凑城市强调五特征:(1)高密度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开发;(2)倡导集约利用与公共优先;(3)强调功能的混合利用;(4)关注城市会理和社会融合;(5)强调开敞的景观。

2.3山地城市与紧凑城市耦合关系

我国山地占了全国陆地面积的2/3以上,城市发展需要向高密度和高强度提出要求。通过文献综述可知,生态视角下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具有以下6条原则:(1)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2)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3)就地平衡原则;(4)个性特色原则;(5)绿地楔入原则;(6)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

3紧凑城市发展模式探讨――以射洪县城南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射洪县隶属于四川省遂宁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上游,遂宁以北,东靠南充,西邻成都,南接重庆,北抵绵阳,位于成渝经济区北弧中心,与成都、重庆距离都在200公里以内,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射洪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40.5%。雨量充沛,光照充足。2013年射洪县城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1.42万,已达到中等城市水平,城市达到适宜紧凑度1万人/km2。规划采用紧凑城市的开发模式,让人享受生态城市带来的健康体验。

3.1土地利用模式选择

在土地利用现状中遂宁市射洪县土地发展较粗放,城市平均容积率低,远低于山地城市发展应当的容积率。规划提出高效、紧凑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1)提出紧凑、混合的城市用地性质,城南片区在带块中央形成平行于滨江路的高强度发展轴,布置办公和商贸娱乐等混合功能,形成城市发展的边界和集中区。

(2)严格明确的非建设用地区界线。打造生态公园和滨江休闲生活区,利用良好的山体和滨江水景打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绿地系统。

(3)强调规划建设用地和自然生态要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既避免城市建设的蔓延扩张又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美景。

(4)交通点适当高强度开发。依托城市公共交通节点,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根据公共交通节点等级和位置,有效安排城市土地使用强度。

(5)加强土地混合使用。城南发展轴两侧的城市用地垂直道路而不是平行道路布置,减少钟摆式交通,激发城市步行行为。

3.2交通系统模式选择

当前我国山地城市交通具有步行出行比例高、公交依赖性强和道路坡陡路窄的特点,所以利用现状优势,避免走西方城市道路规划曲折道路,实践人性化交通建设具有特别意义。紧凑城市往往采用公交优先的交通系统、完备的自行车交通体系和人性化的步行空间。减少机动车出行,简单来说就是公交与步行并重,这对打造山地宜居交通系统具有中心指导作用。

(1)公交优先,限制小汽车。中国山地城市应对城市化进程的紧凑策略:一方面应与国家大力发展公交的政策相协调,发展快速、大运量公交(如BRT、RRT)以吸引更多步行者;另一方面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与质量,包括合理设置公交线路与车站、方便乘客换乘、提高公交可达性、提高公交舒适度和车站的无障碍设计等。城南片区交通系统规划如图2。

(2)完善步行的慢行交通系统。步行系统规划通过支路网及自然山体和滨江地带构建。方案特色是构建多条垂直等高线穿越中央公园区的山地坡道,既解决了被山体隔断两个组团的联系又可以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

3.3保护历史遗产和风貌,传承历史文脉

本规划方案基地是西南地区山水文化比较丰富的地段,传统文化悠久。为城市遗留更多的文化底蕴,因此规划引入保护历史遗产与风貌,传承历史文脉这一部分。

(1)城水相融。城南片区背山面水,紧邻培江,自然文化条件优越。规划充分利用并发挥这种文化优势,打造城市相融的滨水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内通过文化节点开敞空间以及适量商业开发引入打造充满活力的滨江文化体验带。

(2)新老结合。规划中对片区内具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及文化空间进行控制保护,运用拼贴城市的设计手法,使相邻限建区与老建筑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3)塑造门户。城南片区滨江路及平行滨江路的城市发展轴作为重点城市设计地段,通过对中央公园和滨江视线通廊的分析,规划对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进行控制,塑造美观宜居的城市门户形象。

(4)深化文化体验。城南片区规划在老鸦山设郊野公园,中央绿地公园,滨水休闲文化带,这一系列空间规划都是以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化市民的文化生活体验为导向,达到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引导健康生活的目的。

4结语

本文主要从基于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生态建设,分析总结山地城市中生态性与紧凑性有高度的耦合关系,对山地城市建设破坏自然环境和人地矛盾等问题,从利用好紧凑理论营造生态山地城市的角度出发解决。最后一部分以射洪县城南片区的土地利用布局、交通模式和历史文脉3个方面总结山地城市紧凑开发策略,以期为山地城市生态建设的紧凑开发模式实践项目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上一篇:建筑施工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下一篇:从设计和施工分析造成混凝土楼板裂缝的若干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