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对湖北产业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5 04:13:22

低碳经济对湖北产业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由于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产业结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产业比重、着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实现农业产业“低碳化”等产业结构调整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为该省以后的产业改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产业转型 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 问题以对策

一、引言

早在21世纪初,英国第一个正式提出产业转型应着力于“低碳经济”这一方向。截至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理念众说纷纭。本文将其理解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1世纪伊始,湖北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1)表明:

第一,粮油一直是湖北省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一直很稳定,没有大幅上升或下降的表现。

第二,工业领域的迅速崛起,已经取代农业成为湖北省的主导产业。

第三,服务业一直在湖北省经济体中处于劣势地位,近几年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不大,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2.能源消费对外依赖严重。工业一直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近几年湖北省出现能源资源衰竭的现象,供给严重落后于对能源的需求量,只能靠大量进口维持目前工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开发当地新能源的成本高昂、耗时长、工程量大、资金投放量多、收益时间长,这给湖北省的产业更新换代带来巨大的障碍。

图2显示,从2000年开始,仅仅过了8年湖北省的能源消费就上涨了3倍,上涨速度惊人,丝毫没有减缓的趋势。由于湖北省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受季节的影响大,这给水能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困难。

根据图3显示,本省能源的开发量只有向外省进口能源总量的二分之一,意味着湖北省不能实现资源自给,如果外部能源进口渠道切断,对该省工业的发展将会是毁灭性打击。

3.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曾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而近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走的是“三高”路线,即: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生态系统已遭严重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增长速度大为减缓。

首先,水质普遍下降。以长江与汉江交汇口为起点呈现出向四周扩散的污染带,以两河沿岸的城市为基准正逐步蔓延到附近的城市,湖北省内基本上很难找到可供饮用的纯净地表水。

其次,空气质量下降。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30万吨以上,这一数据在这两年中也不断刷新高纪录。

最后,城市垃圾产生量攀升。由于在排放的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土地、水资源的重金属污染现象严重,原本的耕地如今也演变为非农业用地。

三、分析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低下。1978年,湖北省的三大产业比重工业以42.2%的比重领先,农业紧追其后,服务业以17.3%的水平落后。这一经济结构到2008年有了重大转变:工业增长了1.6%,第一产业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24.8%,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3.2%。相比于全国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湖北省农业在发展各省市排名一直靠前,相比之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也一直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

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低。1978年以来,湖北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量薄弱,农户没有能力引进机器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制度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生产竞争模式。如今的农业发展应是大规模生产,引进先进机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重视农副产品的生产,使得农业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务工,导致耕地大量闲置,土地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如果不提高农业的规模效应,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3.工业缺乏灵活性,以内向型为主。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与低耗能的高新技术产业难以协调,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落后,不能适应现在工业发展的需要。湖北省高新技术应用的领域十分狭小,许多技术也只停留在理论上,实践应用过程出现许多困难,在一条产业链中,投资类的产品主要依靠新技术的开发,而消费类的产品依然依靠传统技术,这样使得分工不当所引起的产业链衔接不合。

4.服务业出现结构性问题,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湖北省的服务业处于低水平阶段,主要以技术水平较低的批发、零售、运输行业为支撑,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且湖北省能够从事第三产业进行生产创造的人才较少,导致服务业就业比率结构性失调,第二产业接纳了许多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其生产价值远不如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内部也出现分化,传统型的一直居于较高比重,金融、信息技术、科研开发等新兴技术产业处于劣势,发展空间狭小。

四、湖北省产业结构改制面临的困境

1.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湖北省一直以资源消耗性产业为主的路线,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违背,这种高耗能的经济模式被取缔无可厚非。钢铁,冶金,化工产业虽然为本省创造了GDP,但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路线。21世纪初的9年间,湖北省年均能源消费增速达到10%,要想对如此依赖传统能源的产业结构进行改革,任务艰巨,资金投入巨大,耗时也必将很长。

2.传统发展模式制约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人们不断地掠夺环境资源,致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带给我们利益,而且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这种模式在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已经根深蒂固。同时,政府的绩效考评与该地方的GDP发展是呈正相关的,地方政府不惜牺牲环境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不能真正的贯彻落实。

3.企业难以负担低碳经济成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机器、高新技术、人才,资金成本企业难以承担。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各国政府对企业施加压力,限制其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对于其污染排放量也加以严格的规定,与高新技术已广泛运用的省份相比,湖北省的企业将会失去市场竞争力,企业宁愿停产,也不会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

4.传统农业面临挑战。作为中国粮食基地之一的湖北省,第一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面对如今粗放型的农业经济模式,更应该向具有分工,专业化,规模化的经济模式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服务业,还要运用于农业,如果忽视农业的转型,本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必将失衡,造成畸形成长。

5.社会体制不完善。第一,立法的缺失。关于低碳经济发展这块的法律尚不健全,使得执法部门无法可依,不能明确维护公民环境权益,仅靠现有环境法仍旧杯水车薪。

第二,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中环境管理部门很多,职能划分界限模糊,人浮于事,一旦出现问题要么出现无人负责,要么就是多头管理,政府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第三,环境保护未引起重视。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政府为了GDP的增长对这些企业一般持包容,放纵的态度,以至于执法不严,违法不咎。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湖北省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开发新能源,应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本省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完善现有的节能减排机制,使其符合企业实现经济收益的目标;鼓励高校培养新能源创新型人才,推动新能源产业的优化升级;督促企业对其硬件设施换代升级,并且在企业间形成以评级为手段的竞争体制,促进资源的可循环的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湖北省应以高兴技术产业为主,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扶植低耗能,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帮助其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

3.降低低碳经济成本。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扩大,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促进省内碳排放权交易的货币化,同时推进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积极向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将省内的资源进行逐一定价,调控企业的污染成本。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政府应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支出比重,建立专项资金扶持低耗能大型项目。

4.着力发展高效节约型农业。强化农业技术改革,使农业发展进一步高效化、规模化、专业化,改变以往资源浪费现象,对已经污染的耕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耕地功能;积极发展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农业,提高本省农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对农副产品提高重视;推广节水灌溉,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技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5.构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政府应将碳排放量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提倡绿色GDP,建立碳交易市场,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对居民生活方式和企业生产方式提倡无碳化,控制碳的排放量,打造绿色生活;建立政府扶植,以企业改革为主体,技术创新和开发为核心的三者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加大对节能减排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打造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王可强.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暴琪.长三角经济现代化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上一篇:中国装备制造业TFP增长的结构性研究 下一篇:电子商务企业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业务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