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弱化、窄化

时间:2022-07-15 03:26:19

7月的一个下午,我奉命调回到离开五年的二中就任校长,简短的就职仪式后,办公室主任告诉我,明天上午将有40名高三年级家长来学校,要求见新上任的校长。

第二天上午,果然有三十多位家长来我办公室,质问学校高三年级为什么暑假停止补课。家长们认为,全省其他地市学校暑假都在补课,我们不补,孩子岂不吃亏,考不到好学校谁负责?并且责令我48小时内复课,否则将去教育局上访。我告诉他们等八月份天气凉爽以后再补回来,应该相信教育质量不是简单靠补课就能提高的。

但家长可不管这么多。第二天就有数十人去教育局上访,第三天去市政府上访,言辞激烈,情绪激动。政府出动了保安劝阻家长,一位家长扬言要将此过程拍下来上传到互联网上,一位老先生对着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今天就撞死在市政府门前,我要让人们看看政府是如何耽误了我孙子上大学的。

学校一直未妥协,立秋过后,高三年级自八月中旬开始补课,几天以后,学校接到上级电话,据称二中一位学生给温总理写信,反映学校暑假上课,耽误同学们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赛事,总理办公室要求学校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学校研究后决定,利用教室多媒体,每天让学生集体观看奥运比赛一小时,其他时间正常上课。

上任伊始,遂遭遇上述补课事件,一会儿为家长所左,一会儿为学生所右,让人啼笑皆非。我不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怎么了?教育尊严为什么失落了?

教育的矮化

教育尊严的失落首先表现为教育的矮化。前些年经常有家长来学校要求调换老师,理由很充足,语气很肯定,结论不容置疑:这个教师教学水平不行,他教的学科总是全年级倒数第一,不能让他教我们孩子的班,孩子考不好校长你能负责吗?并且指定要换某某老师,如不答应,家长们则将集体来学校上访。

学生也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调换某某老师,历数老师的不是。去年就有几名学生代表来校长办公室,当面要求我撤换老师,理由是这位老师不能适应我们,我们高三了,不能被他耽误了。

遇到这样的事,作为校长,我觉得不解、愤怒、悲哀、无语。不解的是何以家长如此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学校,并且试图影响和决定学校的人事安排;愤怒的是何以学生也像“顾客是上帝”一样来挑选教育自己的老师;悲哀的是教育和教师的尊严失落一至于此;无语的是这些孩子们正是我们老师教育出来的,孩子身上的问题,最终要从教育者身上来寻找,换句话说,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教育矮化的表征。

美国有一部电影,其中一个镜头是学校的开学仪式:开学之日,学校大门紧闭,学生们集中在门外,叩响学校的大门。校长在门内,高声问:何人何事叩门?学生们集体朗声回答:我们是学生,我们想来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校长拉开门闩,打开大门,迎接学生们开学。

这个仪式其实有着特别的教育寓意:教育的尊严不容漠视。中国古代也有“求学”的说法:古闻来学,未闻往教。但是今日学校似乎已成为肯德基和麦当劳,学生们不是来求学,而是花钱进来购买教育服务,顾客是上帝,教师似乎成为服务生,并且随时接受消费者的评价和挑选。教师的尊严、学校的尊严、教育的尊严皆被矮化了。

有时候我在想,教育的属性究竟是什么?WTO明确将教育列为服务性产业,那么,教育真的是服务业吗?一般的服务业强调的是服务第一,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顾客花了钱,理所当然地要求接受服务;可是教育并不是一般的服务性工作,教育还有更重要的职责与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服务人,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绝不是消费与服务的关系,这也正是教育的尊严所在。

现在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也很明显。自从90年代以来,从大学蔓延到中小学的教育收费,再到后来的教育产业化,市场经济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方面带来了教育的大发展,却也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

上世纪80年代,在商店购物,我说是二中教师,营业员都很客气,说二中老师水平很高啊,很尊重的样子;现在,我在出租车上说是二中老师,人家说,二中老师很有钱啊,家教很来钱吧,一种很轻漫的语气。过去我们去学生家家访,骑着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不吃人家饭;现在教师不家访了,变成家长在饭店请老师,还要派车来接。

我想不是现在的老师教学水平出了问题,可能是师生关系、教育生态出了问题,是教育尊严出了问题,但根子出在教育自身。我们确实不难想象,当你做家教给学生辅导两小时,学生走时在桌上留50块钱,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是什么状态;我们也不难想象,当学生中考失利,未录取名校,差一分多交100块钱学费,这样的学校离“教育”二字的本质其实已相去甚远。

教育的弱化

今天,似乎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唯独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教师和学生集体失语,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教育的专业性、教师的专业性广被漠视。

更令人担心的是,现在有些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了。在少数民办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意见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以至出现教师讨好迁就学生和家长的现象;现在中学屡屡出现学生轻生,无论原因为何,学校和教师往往成为人们谴责的对象,处在弱势的不利位置。这些现象使得教师在行使批评教育的职责时,多了几分顾虑,少了几分自信。某种意义上讲是丢掉了教育的职责,丧失了教育的尊严。

校长也好不了多少,现在中小学校长最关心的已经不是升学率,而是学校安全。如果学校 出现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无论有无责任,学校都将不堪其扰,而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又难以避免。所以有人将校长比如成矿长,头顶总是悬着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当心它什么时候掉下来。夜里如果电话响,第一反应不是家里人出什么事了,而是担心学校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教育的窄化

教育的窄化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现在的教育剥离了教育的精髓、抽干了教育的血肉,仅存的是教学而已。在教育教学层面上重精神轻身体,在精神层面上重智力轻非智力,在智力层面上重知识轻能力,在能力层面上重考的知识轻不考的知识。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学校只有教学没有教育,因而培养的学生有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能力,有能力没健康,有健康没快乐和幸福。

片面的教育带来学生片面的发展,比如身体健康,据报道,中国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体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体能素质近20年持续下降。有人概括中国中小学生体质是:肌肉软、韧带硬、动作笨。据称63.7%高中生入伍体检身体不合格。学历越高,视力越差,视力不良率大学生为80%,高中生为70%,初中生50%,小学生为30%。尽管如此,很多学校为了所谓的安全,连正常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项目也取消了。

再比如心理健康。一些中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而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真令人扼腕,让从事教育的人羞愧。其实在这些孩子走向生命的悬崖背后,也有着教育工作者无形的推手。比如教师常说:“你看你们的父母、老师为你们的学习付出了多少……”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所以有人说,教师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教师利用学生的人性和善良,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外,又增添了道德的压力,使之不能承受之重,即便没有扼杀孩子的生命,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这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异化,是伪教育,因为它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再比如学科教学。现行教育偏重智育,其实也不是重视真正的智力和能力,一是重应试学科,忽视非应试学科;二是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后进学生;三是重知识传授、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忽视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

教育的窄化在形式上表现为教育的急功近利。今日之教育,浮躁与功利之风盛行,学生学习竞争提前,小学就开始加压,中学拼命,大学反而轻松,研究生也许更容易。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在最需要发展天性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快乐和少年轻狂。从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时间,也就剥夺了他更大发展的可能和机会。

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堪重负,城乡教育的差别使得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既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又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自身规律,使教育的现实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

结语

教育的问题总体上说是外部的问题,因为决定教育的往往是教育外部的因素。但是解决教育的问题首先要从教育内部做起。这似乎是个悖论,却也是当下教育的实情:教育尊严的失落原因很多,总体上是经济、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但是重树教育的尊严,却不能依赖和指望任何外部力量,必须从教育人自身做起。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2009年3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时说道:“美国最大的资源从来就不是我们积累的财富,而是我们能给我们的人民以什么样的教育,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我想不仅美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

上一篇:高考总分“绑架”教育公平 下一篇:向雷夫们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