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的失衡现象

时间:2022-07-15 12:47:53

例谈阅读教学的失衡现象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教学资源开发失度、情感体验失真这三大问题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详细的案例分别阐述了以上三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失衡 现象

一.价值取向失衡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当今的语文课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独特体验,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独特体验必须以尊重学科的基本事实为基础,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只是为了鼓励学生而一味地迁就他们作脱离事实的假设与判断。

[课例1]《丰碑》教学片段:

师: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因为他也是这个部队中的一员,解决了别人的棉装,却没有解决自己的棉装。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请坐。

生2:我也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军需处长,因为最重要的是生命,他连自己的生命都保护不好,怎么保护别人呢?

师:这是你的体验,有点道理。同学们对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家谈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案例中,两个学生的陈述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这种“道理”背后的实质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游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此时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任其渐行渐远,而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上来,联系上下文进行整体感悟,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灵魂的伟大。

学生对文本作出多元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在头脑中的客观反映。他们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白骨精狡猾善变,如果狡猾的行为被视为聪明来欣赏,丑恶被当作努力来敬佩,那学生就无法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假、冒、骗的丑恶行为了。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轻轻点拨,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获取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资源开发失度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理念,使教师享有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文本进行拓宽。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文章叫《珍珠鸟》,文章主要通过珍珠鸟与作者的友好相处揭示出“信任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同时,文章还暗含着生态和谐的深厚意蕴。有位教师在上该课时,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给学生讲了一则狼救人的故事,并最后得出结论:动物也会恪守生存的法则,只要人信任狼,狼就会帮助人,使人们脱离险境。故事讲得很精彩、很动人,可经不起推敲的是――故事与文本有多大关系呢?显而易见,这位教师在挖掘课外课程资源和选择背景材料时,缺乏课程目标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本意识。

三.情感体验失真

体验是学生学习方式更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将体验扩大化的现象,为了体验而体验,致使体验失真。

[课例3]《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熏醉”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1:被熏得像喝醉酒一样。

师:对!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熏得就好像醉倒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表演一下被槐花香熏醉的场面,好不好?

生:好!

师(拿来槐树模型):同学们,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谁来站在它底下被熏醉一下?

(生3站在“槐树”旁,望着“槐花”,闭上眼睛。)

师:同学们,他有点醉了,但还醉得不够,谁再来。

(生4来到槐树底下,使劲嗅了嗅,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

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被熏醉吧!

(生齐站起,不约而同地嗅了嗅鼻子,然后趴在桌子上,或仰卧在后面的课桌上。)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对“醉”字的理解有误。这里的“醉”并非醉酒之醉,因而也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醉”的情感表现,是在教师指挥下的装模作样,绝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教师非但没有进行正面引导,反而还大肆表扬,可以说教师本人对文本也没有真正理解。

王维信,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上一篇:《浮华》浅析 下一篇:基于心理信息流向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