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时间:2022-07-14 09:01:51

“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转型,离开媒体,我都会反驳。其实我没有离开媒体,我还在做的仍旧是媒体,但是身份确实有点变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记者或者编辑。我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从头开始学游泳。”——和赵何娟一样脱离传统媒体而投身新媒体的优秀新闻人不少,她的思考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样的80后,不一样的我

和大多80后女性一样,我很爱美,耍酷,三十岁的女人了,天天出门前还会焦虑好一会,担心穿得不够漂亮,不够得体。

和大多80后新晋辣妈一样,我很爱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惦记着宝宝的安全和健康。一整天忙碌后,因为孩子发高烧还是会陪一整夜,第二天孩子退烧了,洗把脸又继续去上班。

和大多有理想,爱幻想的80后女文青一样,我爱看电影,爱看春上春树,爱掰着手指数一数,今天的星相是不是适合出远门,幻想着各种爱情的奇遇与浪漫,至今仍保留着初中时模仿琼瑶阿姨写言情小说的草本。

和大多“苦命”的80后一样,出生时赶上计划生育不得不独生;赶上扩招,上大学不再金贵,找工作也如过独木桥;结婚时赶上房价飞天,沦为房奴;好容易在大城市生个娃。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孩子未来正常上学的问题还得继续烦下去。

但和很多80后女性不一样,我刚工作即走上了一条调查记者的路,有时候不得不抛弃所有对美的想象,在农村茅房板坑上蹲上一整天,有时候不得不跟着救灾的军人共睡一个帐篷。

和很多80后新晋辣妈不一样,我很爱工作。要生产进医院前,我还在写稿,尚在哺乳期,就提前结束产假做起了调查选题,而在产假期间,我还想着抽空给图书公司做兼职翻译。

和很多80后女文青不一样,长大后,我不再喜欢写言情小说,也不怎么上豆瓣网,而开始喜欢思考和写一些跟我娇小的身躯极不相称的文章。比如刚刚出版不久的新书,揭露电信内幕交易的《天下有贼》。

和很多80后房奴不一样,我从来不愿把房子当作负担,虽有房,却仍住在租的房子里。我在上海租过七八次房,在北京也搬过四五次家。从上海到北京,经历了一次次的颠沛流离。

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从头开始学游泳

其实看完上面,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我突然转型了。我爱媒体,但内心本质上却不安于平淡。

2012这短短一年,对我来说恍如隔世。年初还在纽约进修与工作,几乎每天穿梭在曼哈顿北边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和南边的华尔街。夏天回国,却经历了家庭风暴,一夜长大。回到老东家经历了从记者到编辑的角色转换,开始思考更多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的包袱与固执。

最终,在2012年秋,自己独立出来单干,从一个纯粹的新闻采编人员变成一个兼有创业身份的新媒体人。很多人很意外,但正如一位熟悉我的朋友开玩笑“我一点不意外,你这么爱挑战的人,站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十字路口,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只是我的观点也许更彻底,传统媒体要转型之说,都已经不再了,未来的时代,不属于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媒体,而就是新媒体。除非传统媒体敢于抛弃原有的一切思维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进,新媒体正在以我们难以察觉的速度,迅速瓦解和重构整个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它最终会成为这个时代最主流的媒体形式,届时再也没有传统媒体、新媒体之分,它就是媒体,媒体就是它。最根本的变化,不是传播介质的改变,也不是媒体新闻自由及底线原则会发生改变,

而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感”瓦解,单线传播的通道被改写。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转型,离开媒体,我都会反驳。其实我没有离开媒体,我还在做的仍旧是媒体,但是身份确实有点变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记者或者编辑。我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从头开始学游泳。

钛媒体(TMTpostcom)也就此应运而生。钛媒体是TMT的简称。TMTpost,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专注于TMT领域,因为TMT本就是一个时髦的投资概念语,如今却已通俗地成为了科技财经领域的代名词。

对媒体而言,垂直细分,以及高效的信息整合时代已经来临,我相信顺其者昌。在大家都在探索的时代,只要没有明显的方向错误,有专业能力基础,有了可持续的成熟模式(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坚持。

我们的对手是自己

做媒体最应该尊重和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原创,因此钛媒体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原创主导。所有以原创为核心的媒体和个人都值得尊重。

我的搭档是一位金融和资本报道的资深记者,离开《财经》后,尝试做过一些移动互联网产品,是个苹果迷。他有很强的科技博客情结,某天夜里,他很坚定地说:“何娟,我们要做第一家真正的中国科技博客。”

“为什么是第一家,现在不是已经有多家了吗?”我问。

“科技博客是有灵魂的,是个性化的。”他滔滔不绝,“科技博客之所以是科技博客,就在于其灵魂。中国博客引入了美国科技博客的形,却没有魂。科技博客不是信息汇编、海外摘抄、信息集散地,而是有自己独立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倡导原创,尊重原创的。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做第一家真正的中国科技博客。”

他的话让我动容,不管在哪个领域或国度,愿意将价值观放在创业首位的人,都让人尊敬。他说得有道理,也正是我的一个心愿。

其实无论做什么媒体,都无法回避一个现实问题,即激励机制。一直以来,受制于传统媒体的机制限制,以及行业局限,内容生产者的工作性价比非常低,新闻、采编都不值钱,专栏作者们的回报也很少。即使现在的互联网媒体,有多少收入投入到内容采编团队和作者身上?一定也是少之又少。我希望新媒体的新机制能够改变现状。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字工人,我们常自嘲“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深知媒体人表面风光,但是永远处于苦逼青年阶段之痛。而且,媒体大佬们似乎并不想真的改变这一局面。

所以我的另一个心愿,就是建设一个能一直养活下去的作者平台,聚集一批能够生产足够好的内容,真正对原创热爱和愿意为之付出的人。也希望团队能因为在这里工作获得更高的创业回报,因为辛勤劳动分享更多快乐。我甚至愿意用我的收入跟所有作者分成,这种方式也成为整个平台模式的一部分。因此,就有了现在钛媒体的模子,一个有自己独立态度,借助技术和新颖的模式,为所有热爱写作和思考者服务的平台。

但是,在筹备和测试的这两个月,虽然那个期待中的全新的作者观点平台还没有推出,我们已发现,中国读者对是不是原创大多根本不在乎,甚至不会去看来源。中国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对于原创的理解度真的不高,需求也还根本未成熟。一个互联网同行颇为不屑地对我们说“你们要做原创?那就等着死吧,三个月不到就会死”。这个理解过程,以及市场,需要我们自己培育。我常常说,在中国我们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在于能否使理念完全地让用户认可,能否培育读者的阅读习惯。

不过,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传统媒体瓶颈无解,新媒体们也都还在摸索,那就是商业化之路,且长且阻。作为创始人,我的更大难题也还在后面,如何更有效管理更大的团队,和带领团队朝自己尚在摸索的商业化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上一篇:“女超人”于莺:先驱或成先烈 下一篇:中国互联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