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与精:老板高峰体验

时间:2022-07-14 08:30:15

【前言】粗与精:老板高峰体验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郑俊怀,那个将伊利从原始公社带入乳业第一企业的精明强干的企业家,如今被宣判了6年徒刑。类似这样将精彩与灾难同样演绎的人生,其实已经不少,本来可以制止,但为什么频频出现呢? 与那耀眼的精彩相对应的,不是更精明,而是太粗略了。就像全世界的人们在对峙中将对...

买卖人,要精明。当“精算师”成为一个新的职业时,在商场上精耕细作,在买卖上精打细算,精确营销,浮出水面――起源于泰罗制的机器工业文明又恰逢计算机革命的如火如荼;糊涂神儿,因为它产生于农业文明的大环境,因为它带有粗放的农业社会主义特征,因为它已经“神”到非得糊涂和无法再“神”的地步,所以,难得糊涂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价值观。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两个概念。因为“出身”不同,“履历”也不同,“价值观”就更不同。一方面,在农耕时代无法精确的状况下,如果有谁非要将什么事情搞到泾渭分明的地步,那一定是徒劳;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在那个时代里,忠与奸、正与邪、丑与美是怎样的难分难解?而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此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买卖,哪怕是武大的炊饼,也在粗粮细作的前提下,被营养学、植物学、烹饪学甚至遗传科学、纳米技术和海洋工程等等桎梏着和裹挟着被拉升为“高科技”。

粗与精,一字之差,实属天壤。

粗略还是精彩?另一种灾难

随着暖冬的到来,自然灾难将人类置于大限。先是海哮,后是龙卷风,再是台风等的折腾,给曾经在昨天还在对自己说个不停的伟大人类敲响了一记记警钟。所谓“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的誉美之词,即使到了今天,还是一句哄孩子吃奶的老话儿。

郑俊怀,那个将伊利从原始公社带入乳业第一企业的精明强干的企业家,如今被宣判了6年徒刑。类似这样将精彩与灾难同样演绎的人生,其实已经不少,本来可以制止,但为什么频频出现呢?

与那耀眼的精彩相对应的,不是更精明,而是太粗略了。就像全世界的人们在对峙中将对方设为假想敌之后,将所有的资源都拿出在太空与地面、商场与战场上轮番竞争中精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后,郑俊怀的最后的奋斗,因为带有了偏执的、孤注一掷的和自以为是的特征,而粗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复杂中必然带有的精密,最后落得阶下囚之命运。

而就郑俊怀这个单本剧更为宏观的世界性灾难连续剧而言,如果人类的文明已经超越了古罗马的奢华和大意的话,我们是否应该跳出人类科技竞争的拳击场,哪怕是暂时跳出那个圈子去看一看窗外那更为可怕的生态平衡现状,看一看全人类花在灾难预警、救护和防范上的差距呢?可惜的是,因为这个地球是以国与国为界线分割的,于是,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的局面就还是如此存在着。

存在,决定意识。国企改革,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当顾雏军、郑俊怀们在MBO上初尝禁果后,李开发站出来批评郎咸平的哗众取宠又将国企MBO旧事重提,无论这所有两个阵营背后的动机如何,起码的有一点是明确的――国企不改革,灾难更大。

欣赏朗咸平的一点,他总是用数据说话,他有一套用来叫停的方法和工具。而批评一方、或者说主张MBO的一方的最大差距,是他们无法对MBO进行“精算”――多少年、多少事和多少回合之后,国企焉在?皮之存否?毛将存否?

因为缺乏这种特别的数学的、数字的和数据的后台支持,MBO在走走停停中先是误了多少卿卿性命?然后是败坏了多少国有资产?最后是何去何从――还是没有数字的、数学的和数据的支持!

最奇怪的是,当人们批评中国缺乏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时候,还引起了一些人的惊诧。惊诧之后,几乎是又一场口水大战。在唇枪舌剑之中,我们真正体会到的,是中国人的政治情结而远非经济诉求。

而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是念过高等数学的。不仅是念过,而且是用得上。而实际上,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是靠的什么一句口号、一个观点和一个见解而转身而为专家的――基于语文的、语意的和语录的家伙们!

于是,另一种灾难,一种中华民族向来就因为博大精深而带来的负面效应――粗略的粗放的经济,总是精确的精明的政治的附庸。包括经济学家在内,他们对政治的“在行”往往大于他们对经济的“入行”。

所以,包括朗咸平在内,似乎还有点不精确的缺撼是,能否通过计算、运算和精算给国企改革提供一些可靠的数据、可行的措施和可能的方向?

一句话,如果我们不摆脱自古以来就有的粗枝大叶,如果我们不将我们骨子里本来可以更精明、更精确和更精细的品质发扬光大,中国怎样走向世界?走向怎样的世界?走向世界的哪里?走向世界的中国该作哪些必要的改变?

粗放还是精细?营销的另一面

一只水杯,如果是自己用的,粗犷些,没啥;但如果是用来招待顾客的,就需要斟酌了。因为,此时作为商品(服务)的一部分的水杯,已经是充当了交换的商品并参与了整合营销了。

精细的营销,第一是要求那水杯要干净。干净与不干净,是两回事;主人觉得干净与顾客觉得干净,也是两回事;而真正按照消毒程序达到科技的干净与不干净,更是两回事。于是,买卖还没有开始,商家与顾客的博弈已经开始。

同样,杯子的美观成为第二个要素。同样的也是,美观与不美观,是两回事;人们对美观的批评,也是两回事;而真正符合审美主、客体双方的美观,可能从来都没有达到过。

但是,作为商家,他们认为他们达到了,他们以为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因此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再折腾什么了。于是,我们走进商场,进入车厢,来到大堂,拿起杯子,我们总要问一声:可以吗?可能吗?

第三个要素,我们才接触到问题的实质,那水,怎么样?矿泉水、纯净水、酒水、咖啡、茶饮……第一是喝什么?第二是怎么喝?第三是哪个更安全?

类似一种表演,酒吧里的招待当着客人的面,站在吧台里面将那备用的杯子擦拭得铮亮;而宾馆的门童也将门上的把手在每个客人进出后都抹得光光。而表演就是表演,人们会就此追问:擦杯子的手,洗过了吗?用什么洗的?洗过后用什么擦的?擦过以后没接触过别的什么?接触过有洗手了吗?用什么洗的?……而那门童手上的抹布,如果他不做更换,其实和没擦就没什么区别了,不是吗?

于是,即使是个洁癖,他(她)来到饭店,先是用醋、再是用茶、最后是用酒对那其实人家已经擦得很干净的杯子进行最后的审查时,连他(她)自己都知道,那也是一种表演罢了。

于是,关于饮食卫生,关于顾客利益,关于消费者价值,还有什么4C营销和5C管理等等,就全都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大家越是挂在嘴头上越是重视在头脑里的这一系列的理念,就最后变成了――水至清则无鱼,不要求全责备,差不多就成,萝卜快了不洗泥――多么粗犷,多么豪爽,多么仗义!

糊涂庙、糊涂神儿、糊涂的杯子糊涂的标准,我们拿什么去回报我们的顾客――据说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精细营销,于是显得很多余。按卫生防疫站的要求,所有的餐饮企业都要配备消毒碗柜。而有谁看到有谁是真正使用了和使用得很习惯的商家了吗?

精细营销,于是显得很神奇。当一次性纸杯成为可以平衡商、顾两家的心情,可以不在为卫生担忧的时候,有谁品过了那一次性纸杯将开水冲好的龙井的和茉丽的味道了吗?作何感想呢?

聪明的人类,总是企图同懒惰的方法来去掉懒惰。总是拿粗犷的处理来代替精细。于是我们看到,一次性筷子、纸杯和餐具等的“精细”在被工业化了之后,带来的关于健康的阴影,反而更发人深省。

什么是精细?一位等待久别重逢的妻子,她为丈夫准备的那茶、那水、那杯、那茶具等等,应该是无可置疑的精细――那颗心的神圣和那爱的深情厚谊。

什么是精细营销?营销感情,贩卖心意,经营友善,批发慈善,真正地、永恒地和不懈地在与顾客进行亲密接触中与顾客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即顾客忠诚和顾客满意――那杯、那水、那心意……

粗糙还是精美?另一种傲慢与偏见

一位很好奇的同事,学着人家赶时髦,买来个液晶电视。又听说此液晶与彼液晶没什么差别,于是就买了个国产的其实牌子也亮得很的。谁知,就是那插天线的座圈太粗糙,天线插上去不结实,这台看上去特精美的电视,从此常常是雪花不住的下。近万元的高档消费,因为几角钱的一个插座的不严密,我的这位同事,很郁闷。

精密制造,精密仪器,当所有流行产品的精密“芯”都被我们不惜代价的拿过来之后,粗糙的粗制滥造的包装材料和附件还是给人们带来对于精美的反思。

国货当自强,这样的口号后面,其实也反映出本土企业的一种觉悟。但是,也许是我们一直以来太强调了觉悟这种很粗略的东西,也许是我们一直以来一直认为,只要我们强调了觉悟就一定能产生意识的反作用。所以,我们的国货,就总是因为缺少比觉悟更精确,比干劲更科学,比数据更有用的硬件而出现不可避免的令人遗憾的瑕疵――毛病不大,但还是、总是和就是有毛病。

民间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说法,学界有难得糊涂的结论――中国式审美,另一种傲慢与偏见。

随便拿过来哪怕是洋货的一个外包装的纸袋、一幅插页和一个纸盒,从文字说明到插图插画,从材质选择到色彩设计,都让人无可挑剔,都令人爱不释手。为什么?是人家很讲究,很考究,很舍得去研究。

这是因为,从整合营销的角度看,产品的精美,来自于这件产品的所有介质和元素。一件品牌衬衫之所以很品牌,是连那加工技师的工资、制成品的熨烫工艺直到包装袋子的考究,都是一流的和上乘的。这个道理恐怕人人都懂,而要让刚刚想要国际化的本土企业家都认这个理儿,与其说他们不想,倒不如说他们不会;与其说他们不会,倒不如说他们不习惯。

而当牛奶生产厂家纷纷在外包装上大做文章从而将成本怎么也降不下来的时候,一个问题凸现了,因为中国奶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奶之一,而要求中国老百姓为本土乳业集体性困惑来买单,其结果一定是,中国老百姓如果买不到最便宜的奶而将中国乳业集体性葬送――这是来自市场前沿的最具美学意义的提示,为了所谓的精美,发生了可怕的粗糙。

粗与精?这个辩证法的革命在于,大精胜于小粗,大粗优于小精。而所谓的难得糊涂,讲的是原则上的精确,求的是非原则的糊涂,目的是在糊涂中清醒,在清醒中糊涂,这样一种大彻大误的境界,非常人所能领悟。而如果你不平常,那你一定是糊涂的精明的同位性载体。而假如你仍然很平常,你当然会在一会儿精美一会儿粗糙、一忽儿精确得可以一忽儿马虎得不行、一阵儿粗放一阵儿精细中――或者模棱两可,或者昏头混脑,或者顾此失彼了。

一种习惯,习惯于较针儿的咬定的啃烂了的在那产品上的,习惯于在那与产品相关的甚至不相干的事情上穷追不舍的品质管理的,应该是本土老板的必修课。

习惯成自然,曾经总是粗手老茧干重体力活儿的中国人,什么时候也穿上白大褂面对显微镜制造精密产品和保证对产品的精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有几代人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关于那精密的、精细的和精确的标准和方法,而不再是拿决心和觉悟等等的来蒙事儿。

上一篇:解读苹果式营销新密码 下一篇:“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