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14 07:21:1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职业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之一,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其个人职业选择,也有助于其职业生涯良性发展。本调研小组以嘉兴学院为例进行此项调查,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以及进行职业规划的现状,为科学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也期望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嘉兴学院2010、2011、2012级的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课题项目组研究人员、相关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5个单项选择题,1个开放式问答题,共16个问题。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10个学院的学生中确定样本所在专业的年级和班级,在考虑样本年级相对均衡的前提下,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班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54份,回收率达到93.3 %,有效率达到92.3%。

3.统计及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应用问卷星网页进行汇总统计,同时结合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运用EXCEL、SPSS等软件对大量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却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从调查结果中可也看出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大学生很重要,但是实际中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其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很少”所占比例超过1/2,约有2/3以上的学生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分析可知,在校大学生存在着相对矛盾的现状,即他们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却知之甚少,这可能的原因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体系还不完善。

2.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对职业目标等认识相对模糊

对自我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生涯目标的认识和了解,是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对职业目标认识更相对模糊,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只了解一部分”的人数比较多,而“非常了解”的人数只有26%,相对较少。此外,有近一半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且大一到大三呈现逐渐递增态势。因此,这也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对指导内容有所侧重。

3.学生对发展方向及目标不明确,学习和工作计划性不强

大学期间的生活及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能准确把握,同时学习和工作的计划性不强,近50%的学生考虑过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未付出行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不明确现象严重。调查显示,约有47%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四到五年的学习生活没有清楚的计划,尤其大一学生,有55%不清楚自己三到五年的计划。此外,超过1/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就开始。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长期的职业目标,又没有相应的规划,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技能。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如今用人单位对部分大学毕业生持否认态度。

4.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很高期望,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大有可为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少不了专业人士的指导,而起着主渠道作用的无疑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需要不断改进。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大多数靠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其次则是依靠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老师或机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34%的学生希望“开设选修课”,30%的学生希望“多举行与之相关的活动”,而只有约15%的学生选择“开设必修课”。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约44%学生则想了解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法,对于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52%的学生希望该课程的开展能够与自己的专业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最后开放式的问题中,部分学生反映,希望有生涯规划专长的教师能进行更深入的指导。由此表明,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关注,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强烈的需求,希望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三、对策建议

1.学校层面

(1)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涯指导体系。学校在指导学生时,建立更加科学的指导体系,要依据学生自身条件(性格、能力、专业背景)和要求, 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所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推进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实践化进程。

(2)实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指导的对象应该由只侧重毕业生转为面向所有年级和所有学生,以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逐步积累,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3)完善多方参与指导的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等;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指导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素质的提高,以及传达相关政策;各个院系提供具体指导工作;同时班级营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氛围,在班级建设时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指导等。

(4)增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更需要学校的引导。学校需要多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最终能将个人的发展有效地融入社会的需求之中。

(5)校园文化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多样化。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传统的教育指导外,还可以以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组织分专业的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进行模拟面试,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邀请成功企业家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的指导教师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讲座,进行职业规划调查,建立社团等吸引学生参与。

2.社会方面

建立社会指导模式。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使得全社会行动起来,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氛围。首先,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实践,应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实践环境,这则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学生实践保护的法律法规。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市场,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国内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应用研究的公司和指导机构的增加。

3.学生层面

自我指导模式。台湾江文雄先生认为“生涯要规划,更要经营,起点是自己,终点也是自己,没有人能代劳”。因此学生自己要发挥积极主动性,进行充分和科学准确的自我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首先对自己在学校的生涯进行规划,依据自身兴趣与特点,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自己的短期以及长期计划,实现自我的监督与指导,同时不能盲从于规划,要加强自身应变能力,培养准确果断的决策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洁.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调查现状[J].高校管理,2012:184-203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36-39

[3]何基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113

[4]唐江.江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0:79-80

[5] 白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5-296

上一篇:浅析医院文化建设的策略 下一篇:新疆民政精神卫生行业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