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与赣南客家的民俗活动

时间:2022-07-14 05:34:57

民歌与赣南客家的民俗活动

[内容提要]客家人一生都演绎着客家的风情和风俗,长期积淀民间的风俗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客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与歌唱相结合的赣南客家民俗活动,主要在过年、闹花灯、食新节、做新房、婚嫁、丧事、生病时出现。这些歌唱内容有传授知识的,有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有祈求上天保佑的。本文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歌;风俗

[作者简介]陈哲(1972―),男,浙田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音乐学院讲师;黄玉英(1955―),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人称“客家摇篮”的赣南,历史上是我国客家民系最早的发源地,也是现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经一千余年的演化发展,这里形成了许多客家人特有的风俗。它们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客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不少的风俗活动又与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歌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互依互存,互生互补的相互辉映,为它们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由于有着相对固定的歌词和曲调,在民俗活动中唱的民歌更能详实记录和表现活动的内容,更能体现客家人的个性与文化生活及精神信仰;同时,由于民歌好唱好记,可以脱离风俗事象本身在民间广为传唱,甚至有的民俗活动已失传或废止,而其民歌却仍存在。本文现以赣南有关民间歌曲为例,来考察了解和分析部分赣南客家民俗活动。

一、年歌

过年时唱年歌是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歌会。其时,有的是全族男丁聚于祠堂,搬出祖传的歌书进行学唱对唱;宗族大的,则由两个不同支系在村外择地搭起舞台,敲锣打鼓进行对歌,各自备有多名“歌师爷”,日以继夜地与对方赛歌,族人为鼓励歌者,时将丰盛吃喝送上歌台。大余县吉村乡的老歌手张国典,亲自参加过从正月初八一直唱到收割早稻的最长记录,历时大半年。所以他们的歌词中有“你一只来我一只,对到来年割早禾”的句子。这种情况只有在少有的太平盛世才可见到。

年歌不唱情歌和无聊的内容,都是些知识性和娱乐性民歌。对当时没有机会进学堂读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学习文化的大好机会。下例是年歌的开场歌:

接着是唱物、唱花及农事节气的问答歌,也有猜谜歌,歌词颇为有趣:

问:什么出世一支枪,什么生来子包娘,

什么出门各带伞,什么时候回家乡?

答:芋头出世一支枪,芋子生来子包娘,

芋荷出门各带伞,九冬十月回家乡。

唱年歌的民俗流行在大余县的吉村、青龙等地;南康县和赣县也留有零散的年歌,但无隆重的对歌形式。

二、花灯

赣南许多地方,过年唱花灯是一个非常盛行的风俗。人们认为唱花灯能保一年吉祥如意,人寿年丰。若觉得过去的一年过得有些不顺的话,更要请花灯来闹一闹,以旺人气和财气。请花灯时,也会将亲朋好友招来相聚。不会唱歌的东道主,还会先请好歌师。花灯班一般由一男(丑)二女(旦)表演,另外有二人高挑“恭灯”引路,敲锣打鼓进村。届时,接灯人故意掩上半扇大门,玩灯人必须以歌叫门,东道主(或歌师)以歌相对。一场热烈的对歌就这样开场了,若玩灯人与歌师力量相当的话,得长时间被拒门外,虽可进来休息吃喝,但非要赢得了这场对歌才可正式进门。花灯进门后,接着就唱《进门歌》:

唱完“进门歌”,正式演出开始。丑角头戴绒帽鼻装须,扎腰带,左手拿把合拢的纸伞,右手拿把白纸扇;旦角(多为男扮)扎彩头,穿花衣,系花围兜,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花扇。边跳边唱,每唱一段歌词,由锣鼓打过门,表演者即穿十字或跑圆场。他们唱的主要是“锁歌”(问答歌),例如(曲谱从略):

问:什么圆圆在半天?什么圆圆水中生?

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妹身边?

答:月光圆圆在半天,甲鱼圆圆水中生,

铜锣圆圆街上卖,绩笼圆圆妹身边。

接着是表演一些小戏(这些小戏以后发展成了采茶戏的“三角班”),大多仍是边舞边唱。

为感谢女东家做出的好饭菜,花灯在最后要唱“能持”(能干)嫂嫂歌,这也说明客家人对女性的尊重。“能持嫂嫂歌”的歌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现摘录如下:

正月能持出元宵,嫂嫂做鞋唔用教;

嫂嫂做鞋手艺巧,双双提出一样好;

五月能持是端阳,嫂嫂裹烷上街场;

嫂嫂烷上裹得好,只只裹出糯米香;

九月能持是重阳,家家户户斋九皇;

能持嫂嫂爱清洁,打扫厅堂供九皇。

三、食新

每年六月初六是客家人的“食新节”,家家都将新收的稻子做成米,磨成浆,在锅中捣熟后,包成米饺或用印板压成米饭,再上锅蒸透,先供上神台,后赠各家品尝。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做米、推磨和做米果,一边唱歌。这些歌情绪热烈欢快,主要流行在信丰、龙南、上犹、南康等地。

四、赞新屋

新屋落成后,要择吉日请舅公前来挂红(布)、挂匾并行祝赞,舅公是客家人份量最重的亲戚,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之说,尊重舅公也就是尊重母亲。祝赞时还会请锣鼓吹打或舞龙舞狮,同时大摆宴席

这首民歌仅有羽(6)、商(2)两个音。强调羽商二音,是客家民族音调的重要特色。

五、婚嫁

客家姑娘出嫁时的哭嫁音调是相当好听的,女孩子从小就在各个婚嫁场合听熟了。哭嫁歌的内容多为即兴编唱,唯“上轿歌”各地大体都是一致的,这是由哥哥背着上轿时唱的,新娘被抬到新郎家,晚上先行“拜堂”,然后就是“闹房。“闹房”时,先在新房内安好桌子,摆上酒食点心,新郎新娘坐在床上,客人站在门外,由礼生手拿一对花烛唱“闹房祝赞”:

礼生唱完,将花烛插在桌子上,客人也跟着每人祝赞几句,依次进房就坐,然后一边喝酒一边逗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直到深夜。婚礼的最后一项是“撒帐”,由礼生将拌有彩色纸屑的莲子、花生、红枣、糖果等撒向婚床帐内的各个方向,边撒边唱祝赞词。“撒帐”的音调与“闹房祝赞”基本一致,其赞词是:

四盘花米子满岽岽,花米撒在洞房中。

撒帐撒在东,东方一朵好芙蓉,

芙蓉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在朝中;

撒帐撒在南,南边一朵好牡丹,

牡丹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主朝纲;

撒帐撒在西,西边一朵好莲花,

莲花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穿朝衣;

撒帐撒在北,北边一株好松柏,

松柏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做官格(的);

撒帐撒在东南西北并中央,列位大家请出洞房。

“撒帐”以后,婚礼宣告结束。

六、丧事

客家人的老人去世后的祭奠活动称“白好(喜)事”,一般来说“白好事”要比“红好事”(结婚)隆重得多,再穷也得请道士做道场,少则一、二天,多则以七天为单位,可至七七(共四十九天)。满六十岁且生有后代的女性去世,必唱“十月怀胎”歌,由两位道士边唱边领着孝子孝孙一圈圈绕棺而行。

客家人哭丧的音调也是有板有眼,感人至深的。一般的老人去世,由女儿、儿媳哭送,而处青壮年的男人去世,其年轻的寡妇是哭得肝肠欲裂,催人泪下的:

七、跳觋

跳觋又称“搬海青”,在赣南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跳,到如今”之说。它主要用于为体弱多病的男孩“驱邪安魂”逢多事年景,乡里父老也会张罗跳“太平”,以求上天降福百姓。公(亦称“师公”)跳时边唱边舞,演唱许多的民歌。

还有“算命歌”、“猜谜歌”等等。另外还会演些小戏《瞎子闹店》、《王母救邪》和与仪式相结合的杂技(踩钉板、上架、过火坑等)。

随着时间的迁移,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东西势必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不少民俗都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如果我们不及时抢救整理,若干年以后,我们就是想了解恐怕都无能为力了。许多风俗都或迟或早地会被废止而曾经与之相互依存的民歌,还会在民间流传很久很久。或许我们的后人仍可以以这些传下来的民歌为依据,想象出自己祖先当年一些民俗活动的大体情景。

[参考文献]

[1]赣南民歌集成[Z].赣州地区文化局,1983.

[2]袁大位.赣南民歌在民俗中的歌唱活动[J].江西音协《乐潮》,1988,(6).

上一篇:放眼四海皆钓心 下一篇:矶钓资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