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湿疹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14 04:09:14

阴囊湿疹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阴囊湿疹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84例阴囊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3.81%),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阴囊湿疹;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效果

基于阴囊湿疹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阴囊湿疹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84例阴囊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84例阴囊湿疹患者,患者年龄为31~50岁,平均年龄为(40.52±1.13)岁;患者病程为5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0.76±0.11)年;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派瑞松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2.1对照组患者取适量外涂2次/d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H20000454的派瑞松进行治疗,患者进行为期2~4w的治疗。

1.2.2治疗组患者取适量外涂2次/d由沈阳抗生素厂生产的、批号为H20030188的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进行治疗,患者进行为期2~4w的治疗。

1.3疗效判定 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对其自觉症状及体征等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其中,0为无,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结分)/治疗前总积分×100.00%。无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下降指数低于20%;有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下降指数在20%~60%;显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下降指数在61%~95%;痊愈: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下降指数超过95%[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8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6.66%。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湿疹中,阴囊湿疹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出现在阴囊皮肤处,部分会延至周围,该疾病具有瘙痒剧烈的特点,且极易复发,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2]。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阴囊湿疹疾病具有显著效果,该药剂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可有效治疗非感染性亚急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及慢性湿疹等皮肤疾病[3]。该药剂的抗炎活性较强,其主要抗炎机制为在患者机体细胞内对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阻断。同时,其可有效抑制血管通透性的亢进,具有较低毒性,不存在致畸因素用,因此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4]。本研究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治疗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同采用派瑞松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于小兵.1%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治疗阴囊湿疹疗效和生活质量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 07) :477-478.

[2]陈丽丽,王晶,魏秀梅.蛋黄油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02):62-63.

[3]陈洪岩.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58例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0,32(02):26-27.

[4]李奕蓁,林宜信,邓列华.卡泊三醇软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 58 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24):11-12.

[5]王艳云,田分.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派瑞松治疗阴囊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09):3386-3387.编辑/哈涛

上一篇:子宫内妊娠组织残留的腹部B超诊断 下一篇:谈高浅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