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育人有效实施的对策探析

时间:2022-07-14 03:48: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育人有效实施的对策探析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广泛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保证实践育人工作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育人工作更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强调对其进行创新改革,尤其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足。部分高校受传统意识影响,在思政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即规范又健全,对实践育人却重视不足。个别高校认为没必要费时费力开展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育人工作看成额外负担。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就相对抽象,理论性强,若不重视与实践结合,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管理不足。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还是零打碎敲,没有规范地纳入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具体安排和要求,思政课教师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早就对实践教学的学分设定、课时分配等进行规定。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流于形式,甚至有些高校规定的思政课实践课时常无法保证。

(三)实践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保障不力,现已成为困扰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专家讲座等校内实践,还是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校外实践,都需稳定经费支持。部分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没有形成专项经费。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课时,也不能保证实践育人长效进行。

(四)教师能力不足。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学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有的教师本身阅历浅,参与实践少,更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其实,实践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理论教学更高。它要求教师用大量精力去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去观察社会,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才能给学生恰当的实践指导,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育人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更新育人理念,自上而下加强重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领导机制。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用一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必须去除“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理念,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成立思政课实践育人指导机构,由主管校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主抓落实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并责成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思政课教学部门,设定完善的实践育人工作规范,以保证其有效开展。

(二)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管理、控制和考评。为保证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运行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减少随意性。另一方面,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结合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规定课时,制定计划,明确教师工作量要求,对实践育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规范考评等。

(三)稳定投入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证课内课外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稳定的实践经费,是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长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如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进行社会热点问题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经典阅读、交流思想、讨论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等。

(四)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学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与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形成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要更新思想,明确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实践育人理念;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结合,提升教学水平;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由此,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14).

[2] 盖元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3] 钱立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4]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2012-03-2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402)、“构建‘五位一体’的综合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1039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载体与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201201172)。

作者简介:宋阔(1975- ),女,哈尔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冯引(1979- ),女,哈尔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丽颖(1964- ),女,哈尔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李景樱1971- ),女,哈尔滨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上一篇: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实践 下一篇: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创新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