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数学课堂情境引入走入误区

时间:2022-07-14 02:37:49

谨防数学课堂情境引入走入误区

数学源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随着新课程理念在一线教师中的深入人心,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许多教师都喜欢创设情境作为一节课的引入,不管这些情境的引入对本节课是否有帮助。当然,好的情境作为一节课的引入,不仅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且还可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然而随着情境引入的愈演愈烈,出现了过犹不及。许多情境走进了“为情境而情境”的怪圈,有的虚设或虚构情境,有的捏造情境,有的只重趣味不重思维,更有甚者挖空心思去编一个故事情节来引入。这些都是由于片面理解教学理念而惹的祸,从而走入了情境引入的误区。

一、缺乏数学本质的情境引入

笔者曾在观摩省级优质课评比时听了多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同课异构课。来自全省各地的参赛教师各显神通,在情境引入上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有的从当地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的以趣味性游戏出发创设情境;有的以公司招聘面试时出的一道智力题为由来创设情境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但仔细一想,发现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引入的设计意图都是一样的:根据情境中的问题逐渐引出“一分为二”逐渐逼近的方法,而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大同小异,所以就以其中一个“猜价格”游戏为例来说明。

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猜他身上穿的西装的价钱,然后拿出巧克力作为猜中者的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教师就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地提示,课堂气氛热烈,场面热闹……

课后,不禁令人沉思:这样的情境引入对这节课的数学本质有帮助吗?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曾说:“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尤其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思想没什么作用,只不过表面热闹而已。”的确如此,因为这节课的思想本质就是利用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在闭区间连续,且端点函数值异号”,从而去寻求函数图象与工轴交点的问题,既然如此,何必扯上与数学本质无关的“情节”,使得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了热热闹闹的场面中。

二、 脱离教学主题的情境引入

近日笔者担任了市级“双高课”比赛的评委,听了两天各5节同课异构课。第一天参评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1》中“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这节内容要分几个课时?第一课时上到哪儿较合理?这都需要参赛教师自己去分析设计,也是对教师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考验。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引入是值得研究的。

有一位参赛教师在情境引入时安排了教材里节前言中的问题1,即我国GDP增长率的问题,并师生共同得出了 y=1.073x的表达式。但是由于该教师对于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是根式,只讲到根式性质就结束了,没有涉及分数指数幂。于是刚开始上课提到的这情境引入在后面再也没有用到,而且也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毫无关系,可以说以失败告终。其实,根据这位教师安排的内容分析,根本不需要情境引入,只要开门见山提出有关根式的问题即可。而教材上安排这个情境问题是为后面的指数函数做铺垫,故放在该节前,并非为这节课所用。

三、 产生知识性错误的引入

同样是这节课内容,另一位参赛教师采用了节前言中的问题2,即有关考古中碳14的“半衰期”。由于教材上无任何情节,只是解释了一下涉及生物死亡后的相关知识,故该教师觉得不生动,于是动脑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在多媒体上用图片展示了一棵十多人手拉手环抱着的樟树,然后介绍说,这是我国目前树龄最长的樟树,用碳14检测已有1500年等等,接下采就用“半衰期”知识得出一个指数式。

看似这个引入比教材上的问题2形象生动了许多,可却犯了一个知识性错误:生物死亡后才会有“半衰期”,才能用碳14检测时间。而这张图片显示的樟树还活着,怎能用此知识?该教师希望情境引入生动一些,反而弄巧成拙。

无独有偶,在第二天的参评课题“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又有一位参赛教师出现了类似问题。该教师为了体现情境引入的新颖和时效性,上课伊始就播放了两周前我国刚发射的“天宫一号”的新闻视频。“天宫一号”伴随着播音员激情洋溢地解说腾空而起飞向太空,画面生动,冲击力强。随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总设计师,当“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时,你该如何确定它在空中的位置?于是引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初听一下,该引入新颖别致,又富有时代气息,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但仔细一辨却发现存在着知识性问题:本节课讲的是空间直角坐标系,而飞行器在太空中是否还是按空间坐标系来定位呢?显然不是,它涉及的是球面空间,而非这节课研究的课题。所以,这节课的情境引入看似与众不同,却会带给学生误解。

数学课的情境引入是需要的,但一定要注重数学本质的揭示,毕竟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没有思维含量的引入,缺少数学思想的教学,还能称为数学课吗?因此,游离于教学之外的情境,脱离教学主题的引入,产生知识性错误的情节,尽管可能生活味浓了,趣味性强了,形象生动了,但数学味淡了,去数学化现象加剧了。所以,为了“引入而引入”的一些情境,可以抛弃,以免走入误区

上一篇:构建和谐的职业教育课堂探索 下一篇:关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