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欢喜谁在忧?

时间:2022-02-06 09:50:49

目前,中国天然气产量大约500亿立方米。在2006年中国LNG(液化天然气)国际会议上,专家表示,到201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1100亿立方米,而国内提供的气量只有900亿立方米,尚有200亿立方米的供应缺口势必由进口LNG来补充。

如今,国际天然气行业处于卖方市场中,市场需求量大造成供货紧张、价格上涨。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的天然气平均出厂价格为592元/吨(不含增值税),仅相当于美国天然气井口价格的37.3%,与日本、韩国、欧盟进口LNG到岸价相比,分别为它们的41.7%、40%和45.2%。但预计在2012年后,澳大利亚、卡塔尔、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地将有新的LNG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据剑桥能源研究会(CERA)分析,2010年后,由于潜在的可供LNG资源增多,预计供需紧张情况可能有所缓解,LNG价格将呈现下跌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在与外天然气交易中,尤其是在价格上的任何企望绝对不现实。据国际天然气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48.1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56.1万亿立方米,俄罗斯47.6万亿立方米,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仅占全球的1/3。巨大的储量和严重的分布不均,使世界天然气形成了大范围的市场贸易格局。按天然气资源国和天然气消费国的分布状况以及天然气贸易状况,全世界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天然气市场,即北美、欧洲和亚太。北美市场是世界形成的第一个天然气市场,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前者是出口国,后者是进口国。美国是产气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头号天然气消费大国,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10%以上。中国虽然能够排入天然气资源大国之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急剧上升,天然气资源短缺的状况就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现实,而涨价则是不可避免。

政府:外要接轨内要改革――涨!

和国际接轨是基本方向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处副处长王晶在“第二届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2006”上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天然气价格政策及天然气利用政策,将有计划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平均增长20多亿立方米,增长率接近10%。到200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479亿立方米。王晶预计,今后20年,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5%,到2030年消费量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到2050年消费量会达到4500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50%。

王晶透露,在酝酿天然气涨价的过程中,发改委也会注意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给予这部分人群一些补贴政策。”低价使用天然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王晶说。

国内天然气价格一直在低端游走,也令生产企业不满。占据国内天然气市场份额超过80%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更是多次提出,必须适当调高天然气价格才能使供需趋向平稳。

中石油财务总监王国梁介绍,2006年我国LNG的出厂价仅为0.8元/立方米,单以广东LNG输转价1.6元/立方米来比较,就存在1倍的价差。而在一年之前,出厂价更是只有0.58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石兴春说:一方面,由于天然气的价格过低,才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低价格,无法调动企业的开采积极性,造成供气不足。

显然,政府和企业都希望天然气的价格上涨,也许这样一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二来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利润。

王晶表示,中国能源问题,说到底是油气问题,而目前在石油、天然气领域,与国际接轨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要审慎解决是政府关键

国家发改委已着手进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提高价格水平,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和动态调整机制。 2006年9月12日,上海的“燃气价格”听证会举行,计划实行新的燃气(包括天然气和人工煤气)零售定价机制。

“气价早晚都会动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外价格倒挂,市场供求紧张。”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顾问周凤起解释说,“长期偏低的气价,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不利。”

周凤起认为,价格机制应该是一个渐进性的改革,并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也不能只是单向涨价。当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下降的时候,气价也应该相应下降。

但是,要真正实现有升有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游资源大部分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手中。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指出,天然气的垄断程度比石油还要厉害,从开采到输送,几乎被“三巨头”所垄断。

“价格变动不能变成少数垄断企业的暴利,应该是整个社会受益。因此,实现对这些垄断巨头的有效监管将是价格机制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韩孟认为,在改革过程中,对整个政府的监管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势在必行。如果没有相应的调整,极有可能变成单边上涨。

周凤起还表示,目前对三大集团已经收取超额利润税,应该用这些钱来弥补承担价格改革成本的弱势群体和行业。显然,对部分弱势行业如何建立补贴机制,以及对天然气及相关企业收入如何进行财政调节,是政府需要审慎解决的。

公众:今涨明涨没完没了――愁!

天然气涨价又起波澜,公众一片哗然,一时间议论纷纷。

“我反对涨价。”家住北京通州某小区的季先生说。他一家全靠他开车赚来的1000来元生活,除去孩子上学、家庭开支,所剩无几。家里每月用气15立方米左右。“近年来,水电、有线电视都涨价,公交月票也要取消,生活压力很大;如果气价再涨,对我这样的低收入家庭来说生活压力就更大了。”

江苏职员秦先生说:“发改委认为,天然气涨价的理由是长期偏低的气价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利于促进天然气资源节约和提高天然气利用率,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立。这样又是以“节约”的名义,我们的耳朵都快听出老茧来了。”

在节约和节能的名义下,水、油、气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攀高。一个无奈的质疑不无黑色幽默:“水浪费可以让它白白流出去,那煤气怎么浪费?难道大家都不怕死!”其实,老百姓平时使用液化气都是严格地量入为出,哪会“慷慨”到浪费的程度?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用天然气的人。诚然,我国能源面临现实困境,涨价并无不可,但动辄打着节约的名义涨价,老百姓有权利问个为什么。

然而,2006年12月22日,北京市就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由原来的每立方米一点九元(人民币,下同)调整为每立方米二点零五元的方案举行听证会,参加的三十名听证会代表(其中两人请假,作了书面发言)中,持赞同意见的二十一位代表认为,天然气作为稀缺能源,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符合市民的长远利益。在三个多小时的方案论证上,2006年,北京市天然气用户已突破300万,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70亿立方米,充足的资金支持能为天然气的安全使用、管网维修改造提供保障。在上涨幅度问题上,大部分代表认为价格调整后,用户月均将增加2.7元,可以接受。

上海职员夏先生就认为,涨价带来的巨额利润被垄断巨头拿走了,成本却由老百姓来承担。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个巨头在天然气价格改革上态度一直很积极。有媒体曾报道过:以2004年全国总计生产天然气407.9亿立方米为基数,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升1角,三大巨头就会增加40亿的收益。在凭空多出来的这么多银子面前,巨头们自然有动力促进价格改革。过去,那些侠义壮士们偷偷摸摸地劫富济贫,如今,有些人却明目张胆地劫贫济富。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老问题:在三巨头的垄断格局下,天然气价格并不能真正由市场决定。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如一些学者所称:所谓的市场化价格,是垄断集团得利,而由普通民众买单。民意对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满症结也正在于此。当资源价格改革的正义性因为巨头们的垄断而被消解弱化时,破除能源巨头的垄断显得更为迫切而必要。

显然,老百姓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涨价已经有了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的生成,一方面在于要多掏钱的不满,更大程度上却是因为主导这些生活必需品涨价的往往是一些垄断行业,比如汽油、比如电力、比如燃气,甚至是逢年过节必然举起涨价大刀的铁路部门。与其说人们是对涨价本身不满的话,还不如说是对垄断行业的暴利来得不满更合适一点。垄断不破,涨价不止。

专家:涨与不涨都有理由――辩!

天然气应当涨价

“天然气涨价是必然的,因为天然气本身也是稀缺资源,不能单纯地说是替代能源,加上巨大的供应缺口,价格上涨已成定势,但是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众要做好心理准备,想用清洁的能源就要付出代价。”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称。

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副总汤亚利强调,“目前国内天然气价值与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希望政府合理调整天然气定价机制,使天然气价格能够反映其价值。由于价格调节机制失灵,导致天然气需求过快膨胀,将引起市场的严重供需失衡。”

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常欣说:“油气资源属于战略性稀缺资源,而资源短缺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抑制不合理消费,就需要运用价格杠杆,调升价格水平。”

银河证券石油化工行业研究员李国洪也赞同涨价:“气价和上游资源价格能有效进行联动,是向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表明气价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已经明确。煤炭价格已部分市场化,石油价格也在逐步放开,天然气不能长期偏离市场价格的轨道。”

为什么非要涨价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天然气低价策略正是国际通行的培育消费市场的方法。“何况与国外石油企业不同的是,中石油等国内巨头并不需要交纳巨额的资源税,因此其利润空间相对也就大得多。”一位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现在国内进口LNG面临的价格瓶颈正是我国多年奉行政府定价机制导致的一个恶果。民众现在已经习惯于接受1元多/立方米的价格了,当然不愿意每个月为使用LNG再负担过多的支出。在LNG价格问题上,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有通过价格杠杆很好地把LNG的真实价值反映出来。”中石油西南天然气研究所研究员白兰君称。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韩孟说:“价格变动不能变成少数垄断企业的暴利,应该是整个社会受益。因此,实现对这些垄断巨头的有效监管将是价格机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改革过程中,对整个政府的监管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势在必行。如果没有相应的调整,极有可能变成单边上涨。”

财经评论人士周金海强调:“国内石油、天然气价格与国际价格没有可比性。我国的资源税长期维持非常低的水平。由于资源税很低,我国企业的开采成本就很低,获取利润的起点也就比较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也相应很大。我国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常常是由于成本倒逼的结果。石油巨头以国内价格低于国际水平为由要求涨价难以令公众信服。”

一直以来,围绕天然气价格的涨否,专家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立场不同,观点也不同。能不能在企业利益最大化和民众受益最大化的矛盾中寻求平衡点,取决于政策,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百姓之难。

上一篇:争鸣 第10期 下一篇:物流市场:挑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