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纬66°34′

时间:2022-07-14 12:44:00

在我的印象中北极就像南极一样,是没有人在那里生活的,只有北极熊和虎鲸,还有美丽的北极光。可当随着我们的摄制组跨进格陵兰岛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的想法好幼稚,北极圈内不仅有人,而且会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而对中国人来说到了格陵兰岛就好像是在走远方的亲戚,这话一点不假。当我们不远万里从北京飞到哥本哈根,然后来到格陵兰岛上,在这里发现居然还有和我们长得一模一样的东方人的面孔:一样的黄皮肤,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矮个子,这就是因纽特人,以前叫爱斯基摩人。

原来还真不知道格陵兰归丹麦管辖,因为格陵兰岛最北距埃尔斯米尔岛(EIIesmele)仅26公里,那里离加拿大很近。当飞行员告诉我们已经进入北极圈66°34′的分界线时,我们大家都是异常激动,穿过这里就来到了真正的北极圈。即使问北欧人或者丹麦人是否到过格陵兰岛,十有八九都说没有去过,对他们来说格陵兰岛之行,那就是一个天方夜谭,或者一件幸事,而对我们身处遥远的东方人来说更是一种奢望。

初次触摸格陵兰

到过格陵兰岛的人一谈起对格陵兰的印象,就一个字“冷”,冷酷到底的感觉,但总的印象明显分为两个阵营,一部分人爱的爱死,一部分人恨的恨死。努克(北纬64°10′)是格陵兰的首府,虽然格陵兰岛在地里位置上离加拿大很近,但法律上它仍然属于丹麦国管辖。

认识格陵兰岛是从努克的清晨开始的,迷迷糊糊之间被铲雪机的轰鸣声给吵醒了。大雪封门,半腰深的积雪几乎把门堵的严严实实,一辆铲雪车在门前不停的工作,后来发现在努克的七天时间里,铲雪车几乎每天都在同一时间重复一样的铲雪工作,因为努克每天都在不停的下雪,只有在格陵兰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

最北极的伊卢利萨特

往北再往北,当我们穿越北纬66°34′进入格陵兰岛中部的伊卢利萨特,这是一个最有格陵兰岛(北极圈内)特色的地方,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北极圈独有的天气现象,那就是白天特别长,黑夜特别短。这让我们一时混淆了时间的概念,白天的时光好长好长,都吃过晚饭了,天依然亮堂。即使晚上有三四个小时所谓的“夜晚”,但由于雪地的反光,虽然不是明如白昼,但也感觉不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

我们住的酒店就在伊卢利萨特最美丽的冰峡湾的山坡处,在酒店的房间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冰峡湾和远方的蓝冰。早上醒来,大大小小的蓝冰在洋流变化的峡湾里涌动着,细碎的蓝冰几乎把冰峡湾封堵了起来,各种各样的小船静静地躺在冰峡湾动弹不得,只有稍大的货轮,才可以慢慢地破冰而出。

猛一看蓝冰是静止的,但通过逐格摄影机的连续拍摄我们发现,蓝冰是随着洋流在不停的运动和漂移。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来的蓝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位置变化,其中百年甚至千年的蓝冰很可能由于水体的运动和声音的震颤随时发生崩塌,据说蓝冰崩塌时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不亚于一场局部小海啸。

崩塌的蓝冰是对附近行船最大的威胁,冰山倒下掀起的巨浪有十几米高,随时可以掀翻一条大船,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据当地人讲和冰山上下相连一体的海平面下面的蓝冰更是深不可测,有的可能有一百多米深,“冰山一角”就是这个意思,有经验的船只一定会远离冰山航行。随着气候变暖,冰山的融化,冰川随时可能崩塌断裂。而未来100年,我不敢想象美的伊卢利萨特会不会还在?

在北极圈“钓鱼”

要说此行什么让我最感兴趣,那肯定是出海钓鱼了。到达这里的第二天,我们摄制组就随船进入深海拍摄。站在船上,顺着船长手指的山坡往上看,都是的石头,雪线已经退却了很多。据船长讲,以前房子是建在雪地上面的,雪从我们上岸开始一直延续到山顶,现在由于温度的变暖,雪线退得比较厉害,大概有上千米。记得之前有科学家预测随着气候的变暖,南北两极冰雪的融化,100年后的纽约、上海、悉尼等世界著名的海滨城市可能就会葬身大海,看来这不是危言耸听。

船在一个比较开阔的水域停了下来,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就开始钓鱼行动。在船的一侧有三个固定的铰轮,上面缠满了鱼线,鱼线的起始部位有三个较大的鱼钩组成一组,然后5米一段,大概有两组,不需要复杂的挂鱼饵的工序,依靠鱼钩本身的重量拉着鱼线就能直奔海底了。在这里钓鱼你真的不需要等太久,也就一会儿工夫鱼儿就会上钩。这里不是钓鱼,简直就是捞鱼,只要你有力气就不会让你失望,七八斤重的红鱼像变戏法一样一条条从海里活蹦乱跳得给拉了出来,特别过瘾。

据说深藏在100多米深海的无鳞红鱼属于冷水鱼的一种,虽然有七八斤重,但是已经在北极100米以下的深海里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由于温度比较低,浮游生物比较少,加上没有外界的干扰,红鱼的生长速度极慢。一旦水里有个风吹草动,红鱼就很容易上钩,所有我们叫它“傻鱼”也不为过。

北极圈的司机全是冰雪高手

在这里下个几天的雪不停是特别正常的事情,我们在这里拍摄的十几天,几乎天天雪花飘飘。反倒有r间让我感受到了格陵兰人是怎样在冰天雪地的路面上,展示他们高超的驾车技艺的。

在格陵兰岛的首府努克和旅游小镇伊卢利萨特的出租车并不多,估计也就是十几辆,因为每次打车,总是能碰到熟悉的面孔。对于这些老司机们来说,在雪地里开车如履平地,即使弯道也从不减速,好像就没有汽车打滑这回事,车与车之间行驶的距离也非常近,我一直担心有追尾的可能,有时候会突然惊出一身冷汗,经常下意识地抓紧把手,以防不测!好在每次上车这里的司机总是会叮嘱你,一定要系安全带,等看到安全带系好了他才启动开车。

在格陵兰岛,尤其是北极圈以内,每一辆车必须安装冬季专用防滑轮胎,轮胎上凸起的雪钉,能牢牢的扒住地面防止汽车打滑。格陵兰的司机雪地驾车技术,可以说堪称全世界一流。想想也是,格陵兰人一年365天,天天和冰雪打交道,怎么会技术差呢?而且所有司机对冰雪路面的驾驶水平和了解程度非同一般,所以对于极圈以外的朋友在格陵兰岛乘坐出租车需要勇气和胆量,不然一定会大呼小叫。我亲眼看到一辆私家小车在进入超市停车位的时候,司机玩了把180度的漂移。那气势过目难忘,就两个字“漂亮”!刹车、急打方向盘利用雪地和轮胎的摩擦,在雪地上划出一道半圆形的弧线,细粉的雪花被高高地抛向空中洋洋洒洒,五秒钟一连贯的动作,让小伙伴们全都惊呆了。据当地人讲,这水平对当地人来说小菜一碟。

北极圈的美食

以前我一直觉得这里的因纽特人吃鲨鱼肉就像我们吃猪肉那么平常,但是这些年来对海洋的保护,想吃到真正的鲨鱼肉并非易事。但我没想到在格陵兰岛居然吃过两次鲨鱼肉。鲨鱼肉被切成小方块形状,外观好像留有鱼皮的样子,第一口就是鲜美无比,略微有点咸味,软软的、滑滑的,不小心一出溜就滑进了嘴里,接着吃起来,好像就没有那么容易,肉质非常有嚼劲,鱼肉好像越嚼越韧,最后感觉有点像橡皮筋一般,很难以下咽。

另外,我还发现在北极圈内有很多地方的餐馆,都有一种免费的树梅汁,供食客享用,琥珀色的汁液,晶莹剔透,闻起来,透出一股自然的果香。说它是树梅,实际上是生长在北极圈内一种低矮的几乎趴在地上的蓝色植物的果实,像紫色的小葡萄一样,这据说是北极鹿的好食物,只要轻轻触碰就会迸出汁液来,霎时间,树梅的果香四溢。

上一篇:农村中职学生心理现状初探 下一篇: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学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