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充盈“诗情画意”

时间:2022-07-14 09:17:53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盈“诗情画意”

摘要:数学与文化的融合,是当今教育的时代追求。数学文化体现数学价值,与现在倡导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理念,步伐是一致的。要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底蕴下,体验有价值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的、有价值的、有文化内涵的数学课堂。这样的数学课堂简单来说,就要充盈“诗情画意”。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文化;诗情画意

美国数学家怀尔德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哲学观。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数学与文化的融合,是当今教育的时代追求。数学文化体现数学价值,与现在倡导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理念,步伐是一致的。就基础教学而言,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指数学学习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世界观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要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底蕴下,体验有价值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的、有价值的、有文化内涵的数学课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让课堂渗透数学文化?如何让数学课堂体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如何让数学文化魅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一系列的问题,从一个教育家和一本书籍中,得到了启发。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这样就说明了数学课堂上要有“诗情”,数学课堂赋予诗化的情感,课堂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让诗化的旋律奏响学生学习的梦想和动力。而从蒋声、蒋文蓓所著的《数学与美术》一书中,让我领悟到数学的课堂可以绘出“画意”来,课堂上充满“画意”,让学生产生美感,让学生陶醉于学习中,自然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究的欲望。总之,让学生置身于“诗情画意”的新型课堂上,学生就会如鱼儿般快乐、自由、自信地进行学习活动。

一、让数学课堂成为一首灵动的“诗歌”

“诗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数学也是这样,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数学泰斗”谷超豪如是说。不错,诗化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数学学习中,常出现学生对概念会背不会用,公式、定律混淆不清,面对抽象的空间无从入手,遇到千变万化的数量关系常打“退堂鼓”。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数学课堂缺少了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的“氧气”,缺少“氧气”,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然而,一旦数学课堂变成了一首灵动的“诗”,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刺激,有体验就会滋生感受,从感受中引发思考。

如在教学低年级的“凑十法”时,可以编写这样的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争气,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配上适当的舞蹈,两人一组)。这样做,不但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凑十”的知识幻变成一首简约的儿歌,易于理解,还增添了课堂气氛,给学生无穷的快乐感。通观整节课,这首儿歌不单成了上课的学习工具,还成了下课的游戏,这不是在玩中学吗?

又如当有学生对大于号、小于号混淆不清时,我就编下这样的诗歌:两兄弟,大于号,小于号,天天争,愿做大,不做小,妈妈来,把理评,一团和气乐洋洋,兄弟不该争大小,对着把手握一握,开口对着大的笑。这样,能让抽象的大、小于号,变得生活化,诗歌简单明了,学生乐于接受,又能帮助学生分辨大、小于号。除此外,这首诗歌还能作为一个小哲理故事,让学生学会凡事不要争,要和气,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怎会不深刻?

二、让数学课堂成为一幅动人的“画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来进行教学。”对小学生而言,身边最有趣的莫过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卡通动画里的人物形象,这些都能赋予学生熟悉、亲切、快乐,因此利用这些资源与数学知识整合,便会让数学知识成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数学课堂便有了美感,有了美感的课堂,便会产生趣味,有趣味学生才会主动学习。

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数学课堂注入美的因素,便能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学生有了美的刺激,便能触动解放的神经,解放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和不自信,解放对数学知识繁琐不见底的误解,学生得以解放,就会有所释放,释放出上进的求知欲望,释放出探究与思考的冲动。

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点”时,可创设这样的情景故事画面:同学们,我手上有一个从“多啦A梦”借来的神奇的3的倍数感应器(屏幕出现“多啦A梦”的形象),你们随便写下一个多位数,我会马上感应到它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一听,顿然高呼不信,纷纷写下数字。我预先在电脑设下两个不同声音,A:为3的倍数,B:为不是3的倍数。当一个学生把数字交到我的手上时,我一看写着19999,我便按下B键,电脑便发出,这个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讶,马上动笔进行验算。之后,每个学生纷纷举手,上课的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有一个学生还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个感应器能转借给我吗?”我便张开拳头,当学生发现什么也没有,开始有学生明白,这3的倍数一定藏有玄机,于是学生纷纷开始议论、探讨。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动画情景:有一天动物王国,举行一次自行车大赛,参赛分别有狐狸、狮子、老狼、小羊四个选手,可自己设计新型的自行车。狐狸设计的车轮是长方形,狮子是三角形,老狼是五角星形,而小羊设计的是圆形。比赛开始,狐狸、狮子、老狼拼命地踩,可是小羊却慢条斯理地骑在后面。结果狐狸、狮子、老狼所骑的自行车全部颠簸不前,让学生捧腹大笑,最后小羊轻松赢得比赛。最后,我抛出疑问,按力量狐狸、狮子、老狼都在小羊之上,那么为什么小羊会赢?随之,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接下来老师不用对知识进行过多解说,学生也能自行领悟,功劳就在于这幅情景画。

参考文献:

1.邓东皋,《数学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蒋声、蒋文蓓,《数学与美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吉林,《情景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后来者”的绝佳创意 下一篇:学习的动力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