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百花怒放

时间:2022-07-14 06:14:19

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百花怒放

摘要:(1)激发学生兴趣(2)把阅读的权利与感觉还给学生(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4)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5)读写结合

关键词:激发兴趣;和谐融洽;声情并茂;精彩纷呈;思维交锋;魅力无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0-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激发学生兴趣,让语文课堂和谐融洽

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1 巧妙设置导语。精彩的导语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勾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教《社戏》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的家都在农村,这里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著名的作家鲁迅也是如,他曾说:"我母亲的娘家在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话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1.2 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科趣味性强,很多课文都声情并茂,诗词被制成了歌曲,如我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我首先播放了以此成的歌曲。婉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把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乐观自信的形象刻画的一览无余。一曲听罢,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提了起来。我又找能唱的同学唱一唱,不会唱的同学就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1.3 学生表演,激发兴趣。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生对直观的东西理解比较深刻。因此,教学时,可根据具体的课文,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时让学生按角色分组表演文中故事内容 ,然后让全班同学评比出每个角色中演得最好的学生,最后再让这一部分学生组成明星阵容再次表演 。这些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把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通过这一种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了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 ,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也会使他们更加喜爱语文 。事实再次证明,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2.把阅读的权利与感觉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声情并茂

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的美?如何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语文的快乐?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2.1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面对农村的孩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积极引导的重要责任。如在《忆读书》一文时,课文中大量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趁机把其中出现的《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茶花女》等作品的精彩之处略作叙述,吊足学生的胃口,勾起他们迫切阅读这些书籍的欲望。在这样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2.2 设置小小图书社。面对农村中学文化氛围相对较薄弱,家庭经济整体水平较落后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且如觅书过程艰难,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应集众人之力量,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从教师到学生每学期一人捐出最少一本的书籍。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阅读的强烈愿望有地方冲浪实现,也掀起了班级广泛阅读的高潮。

2.3 指导正确阅读方法。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当我们的学生们走进阅读,并且喜欢阅读时,我们的语文才能真正的称得上"语文"。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是新课程保准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既能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3.1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例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在课堂上拿出一颗钉子和一个铅球让学生猜测:假如我站在教学楼的三楼把他们同时抛下,这两件物体谁会先落到地面上呢?同学们面面相觑,异口同声的说,当然是铅球了,我笑着摇摇头说,实践出真知。然后我带领全班同学做了实验。当这一切结束时再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感受伽利略的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从而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影响,养成他们探究的习惯。

3.2 营造合作环境,实现思维交锋。交流与合作是新课程倡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按性别、个性特点、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守纪状况等进行分组,人数控制在4――6人为宜,再选择一个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在需要时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各司其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小组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与教师、文本、同学的探究形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3.3 走进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自主、深入的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枣核》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电话采访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亲友,体验他们的思乡情节,还可以让他们关注春运时的回乡潮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存在的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3.4 感受成功的乐趣,享受探究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才会有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生命的美,不在目的而在历程。在关注探究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

4.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魅力无限

5.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妙笔生花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作好摘录或写体会、读后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再加上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感性认识,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总之,教师是新课堂改革下,课堂创新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只有不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以学生为本,才能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上一篇: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策略之我见 下一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