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的空间建构

时间:2022-07-14 03:12:30

《小城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作家构建了一个由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本文借用20世纪后期兴起的空间理论对这一空间进行解读,来剖析工业化进程冲击下的小镇面临的种种变化。

《小城畸人》空间建构自然景物社会意识形态《小城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于1919年出版的小说,是美国早期现代主义小说中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该作品自出版之初就引来了无数评论家的关注。国内外学界对《小城畸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中的畸人形象、表现主义手法、现代主义风格和人物语言的缺失等方面。跟其他同时代的作品相比,该部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它的空间建构和景物描写至今还没有太多的研究者进行关注。本文借用20世纪后期兴起的空间理论来对小说中的自然场景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全新解读,来剖析工业化进程冲击下的小镇面临的种种变化以及人们内心发生的无奈转变。

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虚构了俄亥俄州的瓦恩堡镇,其原型是俄亥俄州的克莱德镇――作家本人的故乡。作家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刻画了一幅景色秀丽、生活宁静的典型美国中西部小镇生活场景。远处的特鲁霓虹峰、缓缓流淌的瓦恩河、溪谷边上立着的小木板房、空旷的玉米地、镇外几百英亩的种植园以及乡村的土路勾勒出了一个个小故事发生的自然场景。这些景物的描写使人们不禁怀念起“田园般的黄金时代。”在工业化和机器文明到来之前的小镇生活是何等安静惬意,人们悠闲自得地过着各自的日子,完全不用担心有一天平静的生活会受到干扰甚至侵犯。19世纪70年代出生的安德森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未受工业化进程影响的小镇中度过的,因此他本人对于甜美、纯朴的田园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留恋和向往。他对于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给读者创建了一个空间的地理环境。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学者们对于空间的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理环境的范围。文学批评领域的空间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自然的场景或“容器”,而是一种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综合存在,是作家创作的主要载体。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再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地理环境而是一种社会产物,他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属性。因此,如果我们仅从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小城畸人》中的空间建构是远远不够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是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变化的。

20世纪初的美国中西部小镇正面临工业化进程的冲击,机器文明正要逐渐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在自然和文明的对立中苦苦挣扎的小镇居民们,一面无比怀念过去田园生活的安静惬意,一面必须面对历史进程必将碾压过的残酷无情。作为亲历这些变化的小镇一员,作家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了人们心中的挣扎和痛苦。他对于自然景物的着力刻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无比留恋。然而,“工业主义的到来,伴随着各种事物的喧嚣声,从海外来到我们中间的成千上万的新的喊叫声,来去往复的火车,不断扩展的城市,进出城镇穿过农舍的城际铁路线的铺设,以及后来汽车的出现给美国中部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习惯带来了惊人的变化。”特鲁霓虹峰上新开的苹果汁厂、火车站、弹子球赌场、自来水厂,这些作家看似偶然提到的新鲜事物,又构建了小镇的另一面景象。读者从一个自然场景的空间构建,又转向了一个受工业化进程影响的人为创造场景的空间构建。英国学者克朗在他的《文化地理学》中曾强调“地理景观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实践塑造出来,以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产物”,在研究景观和空间时,他又说“问题不在于城市或都市生活描写得如何准确,而在于都市用来展现什么,都市景观有何意义”。《小城畸人》中对这些由工业化文明带来的新兴事物的描写不是单纯的空间物理存在,它们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对原有社会历史文化的冲击。作家对这些新事物的刻画,更主要是为了挖掘出这种空间物理存在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冲击,用来展现小镇中一个个畸人的怪异举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的空间建构既反映了作者本人以及他所生活的小镇上的人们对以往田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又反映了工业化进程对平静安逸的小镇生活的冲击和碾压。这种空间的建构不仅折射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恐慌、无奈、痛苦和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M\].刘士聪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8.

\[2\]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M\].刘士聪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48.

\[3\]Crang,Mike.Cultural Geography\[M\].London: Routledge,1998.27.

\[4\]Crang,Mike.Cultural Geography\[M\].London:Routledge,1998.50.

上一篇:倡导绿色出行建设美丽城市 下一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