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灸对改善幼年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14 02:48:30

督灸对改善幼年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督灸对改善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筛选幼年强直性脊柱炎 30 例,予督灸治疗, 七日一疗程,隔日灸一次,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明显下降。结论:督灸在改善幼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疼痛症状疗效满意。是治疗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督灸;幼年强直性脊柱炎;肾阳亏虚型

疼痛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S)是指16岁以前起病,以骶髂和脊柱等关节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和僵直。约半数患者四肢关节也可受累[1]。该病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致残率较高,对广大青少年的心身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 JAS的治疗没有特效方法和药物,以内服抗风湿药和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只能暂时的减轻炎性渗出和疼痛。长期使用激素会导致药源性股骨头坏死,加速病人的致残率,抗风湿药往往损伤肝肾、胃肠的功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临床上运用督灸疗法,为JAS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 2010 年 5 月至 2013年 5月期间我院风湿科收治的 30 例肾阳亏虚型幼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0.5岁。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制定的强制性脊柱炎诊治指南[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3]。主症: 腰背强直,屈伸不利,腰骶部冷痛重着,晨僵。次症: 骨节酸痛,晨起尤甚,劳累及遇寒加重,形寒肢冷,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或弦紧。

1.3治疗方法 要求患者在观察期间只能采用督灸治疗,可配合功能锻炼。患者在施行治疗前应调理饮食 1 周,以清淡饮食为主,忌食辛辣及肥甘厚味之品。治疗部位: 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对应的脊柱部位。将市售新鲜生姜 2000g 洗净晾干,用粉碎机粉碎后去汁备用。令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沿脊柱从上而下常规消毒,敷抹姜汁呈条状,在姜汁上敷贴一层桑皮纸,然后在桑皮纸上从大椎穴至第四腰椎铺上生姜泥,宽约4厘米,并在姜泥上面放置类似三角锥形的艾柱。最后点燃艾柱,任其燃尽。第1壮灸完后更换第2壮,灸完3壮后清理艾灰及姜泥,并用毛巾轻轻擦拭干净。灸完后局部皮肤往往红润,因小儿皮肤娇嫩,不易发泡为好,7日一疗程,隔日灸一次。

1.4观测项目:疼痛程度。

1.5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均用 ± s 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 进行分析。P

2 结果 治疗前后疼痛症状比较 (±s)项目 n 治疗前 治疗后疼痛症状 30 6.92±0.76 3.34±0.76注: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JAS 的病位主要在脊背,基本病机为肾阳不足。督脉走行于人体后背正中,上入脑络,统一身之阳,依赖肾精涵养,古人云,“肾虚者其督脉、大脑亦虚”,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患病幼儿肾阳亏虚,温煦失职,脊背失养,故而出现腰骶、脊背部的疼痛。本法采用生姜加艾炷燃烧,沿脊柱督脉经进行大剂量灸疗,督灸对神经-免疫-内分泌整个系统有调节作用[4]。该疗法融合艾灸、经络和腧穴的综合治疗作用,针对该病“肾阳不足”的病机,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通阳散寒、调和气血、补肝肾、强筋骨,另外,配合中医特色的按摩手法,更有标本兼治的优良效果。两法合用,共奏补肝肾,温督脉,祛寒湿,通经络,'除痹痛,起沉疴之效[5]。督灸是治疗JAS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6]。本文采用督灸疗法治疗肾阳亏虚型伴有明显腰背疼痛的幼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30 例取得了不错疗效。本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期服药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姜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2.

[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0):641-644.

[3] 汪玉萍,王兴林,梁晓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疲劳症状的量化评定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231-232.

[4] 周子朋. 督灸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僵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0):1603-1604

[5] 葛海波,张荣华,马秀娟.针刺配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4例[J].中医学报,2013,33(2):270

[6] 崇桂琴,马元,孙洪胜,张彤,彭伟.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与镇痛机理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6):46-47.

上一篇:呕吐病案及治则 下一篇:解毒平喘汤治疗3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