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设”中“生成”语文之美

时间:2022-07-14 02:30:03

在“预设”中“生成”语文之美

【内容摘要】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艺术本身就是把握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做好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走进文本,这是教学预设的首要环节。有人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由于一个个读者的参与,作品的意义才被不断揭示、创造,并不断积累,因此解读永无止境。研读教材就是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此外,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例如,我在教学《我给献花》时,预设学生能找到有关语句如“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体会到香港人回归祖国的激动与对祖国和领导者的热爱。如果只抓住几个句子来体会,无疑限制了学生的理解,显得空洞。于是,我为学生讲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了解香港回归祖国的背景,而且找了多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香港人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有了前期的预设,学生对文章句段的理解水到渠成,交流情感真切。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上《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我没有按照常规设计一小步一小步地解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复述情节的基础上作课堂交流:你来做做评论家――评其中的一个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及其理由。学生们自主选择、探究感悟,各处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有弹性的提问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当然,“预设”的“弹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师必须,心中有人,手中有法,灵活地调控课堂。在交流时,有一位学生认为:文中的宙斯很有原则,因为当普罗米修斯触犯天条,他没有纵容,而是狠狠地惩罚。这时我没有简单否定,又引导学生再细细琢磨宙斯反复折磨普罗米修斯的段落,有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残暴”。这个处理,及时纠正了学生价值观上的错误,把混沌中的学生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及时整顿“预设”,创造精彩“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完善的过程。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而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发展。

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在学习苏轼创作经过一段时,我让学生用句式:“从___,我体会到了___”。来谈自己的体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体会了当时苏轼因为与弟弟离别多年,又无其他至亲,所以在中秋夜格外思念亲人;逢到佳节,因为别人的团聚更凸显了苏轼的孤独,可以用“每逢佳节倍思亲”来形容;苏轼在中秋夜的情感经历了起起伏伏,望月怀人,借月传情。一个学生说:“我还体会到了苏轼其实开始时并不是怨天尤人,他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重要的是苏轼在最后又理智地劝慰自己,体会到了他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顺着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对词人的理解,我引出下一环节:情感朗读训练。

四、让“生成”成为“预设”的升华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作为教学的预设,一要能“升华”,二要有“超越”。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使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使学生的情感和智慧都得到提升。

在教学《虎门销烟》的第二课时,我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问学生:“如果此刻你就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你会想到什么?”有的说:“我想到在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状况下,林则徐做出这一举动是多么不容易。”也有的说:“虎门销烟给当时的中国人会带来多么大的欣喜与激动。”还有的说:“虎门销烟给外国侵略者应该是巨大的震撼和打击啊!这一举动彻底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阴谋。”更有学生说:“我想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沉迷于吸毒了,真是一种倒退啊!千万不能再吸毒了,希望再有林则徐一样的人来阻止这种状况。一定要保持林则徐禁毒的成果!”学生的回答超乎我的预料。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高效的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语文学习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我对语文课堂恒久的探索和期盼。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上一篇:一堂公开课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经济生活中商品价值量计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