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4 01:57:50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要

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二氧化碳排量的激增。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分析,提出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郑州市;低碳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 郑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GDP增长迅速,2010年郑州市GDP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1999年到2009年郑州市的城市化率从35.1%增长到了42.9% ,城市人口也由1999年的628万增长到了2009年的731.47万。短短十年间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03.47万,平均每年增长10.3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带来了能源消费增加(见图1)、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等问题,给郑州市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图1

二 .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关于碳排放来源的研究。从最终用途的角度来看,碳排放的来源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建筑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3%,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8%。

2.关于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目前国际上主要有5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①基底低碳,是指能源供应低碳化;②结构低碳,是指产业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③形态低碳,是指进行紧凑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网络规划;④支撑低碳,是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应用低碳技术;⑤行为低碳,是指市民的消费行为低碳化。

(二)低碳城市建设经验

1.能源低碳化。碳排放与能源的使用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环保税制的杠杆作用来促进节能减排。而针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更有实际意义。

2.建筑低碳化。来自建筑的碳排放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推行节能建筑,是当前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2006年4月,英国出台建筑节能新标准,规定新增建筑必须安装节能节水设施,使其能耗降低40%以上;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对节能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

3.交通低碳化。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多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来实现交通低碳化。

三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2009年,郑州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4%(见图2),且,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行业居多。对于郑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非常不利。

图2郑州市辖区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

(二)城市规划不符合低碳城市理念

工业园区及大学城问题。郑州市工业园区和大学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远离市区,周围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工作日期间,早晨人流从市区大量涌入工业园区,晚上人流又从工业园区涌入城市。周末时,学生大量在校区和市区间穿梭。由于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和上班族成为了增加了增加郑州市交通运输负担的主力军,极易造成拥堵,增加尾气排放。

(三)城市建筑节能问题突出

建筑能源消耗在城市的能源消耗中占用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大量的能源消耗。到2010年,郑州市的节能建筑刚达到总的建筑的15%,比例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大建筑节能对于郑州市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郑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郑州市地处中原,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这就为郑州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郑州市是国家确定的三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有很多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商贸设备和贯通全国的商品集散市场,仅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就有三十多家,为郑州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培育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空间布局调整

要综合考虑人流物流等因素,对郑州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尤其是工业园区与居住区,大学城与市区的规划。既要保证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又要保证交通运输中能源消耗的减少。

(三)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城市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针对郑州市目前建筑节能状况,应该在建筑节能上花大力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新开发的民用住宅中要引导并且可以强制开发商使用节能材料,对于建筑的设计要突出节能环保要求;其次,对于已有建筑,要进行节能环保改进,例如注意通风照明等;最后,要在市民中普及技能环保意识和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将节能环保理念具体化成一项指标和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参考文献

[1]潘海啸,汤諹,吴锦瑜.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

[3]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

[4]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3)

[5]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6]林姚宇,吴佳明. 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05(1)

[7]陈博. 西方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J]. 环境保护,2009(24)

[8]陈飞,诸大建. 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

上一篇:上升中的科学舞台 下一篇:阐述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防裂缝控制以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