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融产品都差不多

时间:2022-07-13 11:30:26

为什么金融产品都差不多

最近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是,在南方某个二级城市参加个投资论坛时,竟然在会下被几个观众认出来,并要求合影签名。这总体上当然归功于《第一财经周刊》的影响力无所不及,而被人认出的这种虚荣感也足以让人虎躯一震,重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不过接下来的问题也足够令人尴尬,一位女士掏出一大叠投资理财产品的宣传册,问我其中哪个更值得投资。要命,我一个都没听说过。

现在这些投资理财产品真的太多了,但是想从同类产品中挑出一个最好的,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是因为这些东西在任何地方都差不多,最终要点回到了最原始的问题―他们没有骗你吧。所以选择这些产品的思路最终可能和选水果的思路差不多,那就是,捡大个儿的挑(一般来说巨型公司运营时间更长,说谎概率会更小一点)。而我如果真的向那个读者表述了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基本原理的话,她可能就不让我签名了。

金融产品相互之间非常像,这种现象存在很长时间了,在互联网金融出现后这种相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不过说谎的人更多了。大家的差别在于是否说谎而不在于产品结构。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借助两位经济学大师的说法可以得出解释。

首先是哈罗德・霍特林,在他的可耗竭资源经济学里,他对垄断竞争模型的均衡状态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假设一段长一公里的海滩,来海滩散步的人均匀分布在这里,大家只会到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去买东西,有两家热狗店的老板,那么他们该怎么选择自己开店的地址?

如果你是上帝或者当地的发改委,就会聪明地把两家店安排在这段海滩的0.25公里和0.75公里处。因为这两个点可以让两家店的客户一样多,又可以让海滩上的人最长只走250米就可以享受到热狗。

但是,不凑巧,在自由市场上竞争者可以随便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位置。假如A店长选择在0.25公里处开店,B店只要开在它稍微靠右一点(假设这段一公里长的海滩是横在你面前的一条直线),根据顾客只到最近的地方买热狗的原则,B店就可以获得A店3倍的客户。所以,为了不让对方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两家店主都会选择在海滩的中央位置开店,也就是正好在0.5公里处。

这个模型被称为“霍林特模型”,它大概可以解释很多产品同质化以及市场上少数几个竞争者策略类似的现象。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虽然在每年的市场占有率上会互有胜负,但它们的整体策略基本一样。麦当劳和肯德基、星巴克和Costa也是,它们总是选择在基本一样的地址开店,以至于很多人弄混了它们。

如果把选址问题类同于金融机构在同一市场中如何配置自己的金融资产,后来的竞争者完全可以做出与先来者的差别,比如第三个竞争者如果把店址设在0.5公里处,稍微往左或者右移动一点,那么原先的均衡将被打破。但是,在金融市场上,后来的竞争者很少有改变选址的做法,它们照样会把店开在0.5公里处。

肯尼斯・阿尔布雷斯把这种新来的竞争者不肯打破均衡状态的现象称做“贫困均衡”。产生的原因是,在一个市场中,参与者们都不愿意冒险做出新的尝试,而是照先行者路径做类似的事。金融机构在产品策略上一般不愿意冒险,这除了金融业的杠杆会把风险放大,还有投资市场的巨大随机性,即使是投资大师也很难准确地判断市场。

有些时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会想办法打破贫困均衡,这些方法一般是把风险的成本降低。这些尝试有时候会成功,但失败的时候会更多。

上一篇:无人拯救HTC 下一篇:提高独立学院VB程序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