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艺

时间:2022-07-13 10:43:31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艺

【摘要】:强夯法在国际上又称为动力固结法,是在重锤夯实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工期短、费用低、效果显著等优点。该方法施工方便、快速有效、节约投资,根据夯击类型不同,强夯法处理地基与桩基相比可节省投资50%以上。因此,此方法是我国目前最为常用和最为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强夯法;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U47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消除有效深度范围内湿陷性应当做为施工的首要工作。强夯法施工既能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又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与垫层法、挤密桩法等相比较,具有操作容易,所用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费用低、效果好等优点,所以强夯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首选方法。

1.湿陷性黄土成因

黄土在形成时是极松散的,靠颗粒的摩擦和少量水分的作用略骨连接,但水分逐渐蒸发后,体积有所收缩,胶体、盐分、结合水集中在较细颗粒周围,形成一定的胶结连接。经过多次的反复湿润干燥过程,盐分积累增多,部分胶体陈化,因此逐渐加强胶结而形成较松散的结构形式。季节性的短期降雨把松散的粉粒黏结起来,而长期的干早气候又使土中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于其中的盐分便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可溶盐类逐渐浓缩沉淀而形成为胶结物。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问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连接力也逐渐增大,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自重压密,形成了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多隙结构。当黄土受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于是结合水连接消失,盐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降低,土体在土覆层的自重压力或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向大孔滑移,粒间孔隙减小,从而导致大量的附加沉陷。这就是黄十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

2.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适用范围

2.1 强夯法原理及特点

强夯法是用重锤从一定的高度自由落下,以一定的击数反复夯击一个点,对地施加较大的冲击能,在产生冲击波和动应力,将夯击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层挤压密实,从而提高图的承载力、降低土的压缩性、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层的均匀,减少不均匀沉降。

强夯法的主要优点:(1)处理范围广,用于加各类砂性土、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和填土,建筑垃圾和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具有独特的优势。(2)加固效果显著,强夯处理后,可明显地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减少孔隙比,降低压缩系数,消除湿陷和液化,改善土的均匀性,节省材料和工程造价。(3)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工期短。

强夯法的要缺点:(1)施工过程震动比较大,不适合用于离建筑物和构筑物比较近的区域,容易产生扰动和扰民;(2)对于土方含水量比较敏感,含水量,高锤击后容易造成橡皮土;(3)施工场地不宜太小,否则施工机具无法施工;(4)施工中要掌握好机具的稳定性,重锤不要直接接触砖块和砼块等硬物,否则易于出现伤亡事故。

2.2 处理黄土地基的深度范围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不超过6O%的湿陷性黄土,处理深度为3~12m。工程中一般考虑到高能量强夯(强夯能级3000kN.m以上)施工相对缓慢、效率较低、费用较高,同等强夯能级下处理不同土类深度差异较大,而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6m时可采用挤密法处理,使用的相对较少。工程中大量推广使用的是1000~3000kN.m强夯能级,处理厚度3.5~6.5m,处理效果相对稳定,处理速度快捷、费用经济。

3. 强夯设计及施工

3.1 施工机具的选择

夯锤:一般采用钢筋砼夯锤,夯锤底面一般为圆形,底面积不小于4m²,锤重一般为80kN、120kN、160kN、250kN、300kN等。锤中常设置多个上下贯通的直径为200mm的排气孔。

起重机:一般多使用履带式起重机,起重能力取大于1.5倍锤重。当起重能力不足时,采用在臂杆上加支杆以增大起重能力,起重能力一般为150kN、300kN、500kN。根据夯锤重量级及夯击能大小确定起重机械。

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且施工灵活。施工中经常使用自动脱钩装置,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每次的夯击落距相同、单击夯击能相同。

3.2 强夯法施工工艺

3.2.1 施工工艺流程

图3.1 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

3.2.2 夯击参数的确定

(1)夯点的夯击次数确定

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 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 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 kN.m时为200mm;

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2)夯击遍数确定

首先采用2~3遍点夯,再以低能量满夯1~2遍,满夯可改用轻锤或低落距夯击,锤印搭接。

(3)每遍夯击之间间歇时间的确定

间歇时间的确定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黄土属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每遍夯击之间(点夯与点夯、点夯与满夯)间歇3~5天。强夯结束后根据规范规定及以往施工经验应静止14天后再进行各项检测,检查其工作有效性,如不合格还须复击。

3.2.3 基底处理

恢复中线,按要求放边桩,并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查,强夯前要将其移至界外,对上空的高低压线路要移出界外或架空至安全距离以上。

划分作业区段,按8000~10000m2安排一台强夯机为宜,如为路基施工200~300m线路长度划分为一作业区段,或以两桥(涵)间作为一个作业区段。

进行水平测量,清除基层表面植被,挖除树根,推土机整平。因为经过强夯后,地基夯沉量可达0.8~1.0m,所以在挖方段要预留0.8~1.0m的高度。

压路机碾压1~2遍,碾压沿建筑区纵向进行,先低侧,后高侧,压路机一进一退压完全宽为一遍,轮印搭接不小于40cm,碾压结束后再次进行水平测量。

3.2.4 调整地基土天然含水量

根据试验及经验,黄土地基含水量在5%~17%间较适宜强夯施工。如含水量小于5%,则在表层需补洒水,这样强夯过程中不会起皮,如含水量大于17%,强夯中易出现翻浆,产生橡皮土,则需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如井点降水、开挖渗沟等方法。

3.2.5 夯点定位

因为夯锤直径大致在2~2.5m之间,所以点夯间距以3m为宜,正方形布点,也可等边三角形布点。规范规定加固区范围应不小于基底宽度3m,所以自加固区一侧算起,奇数列为第一遍点夯点,偶数列为第二遍点夯点(以点夯两遍为例)。用生石灰粉分别在场地上标出,至加固区另一侧基底外缘再扩大3m为止。(见强夯加固地基夯点平面布置图)

图3.2 强夯加固地基夯点平面布置图

3.2.6夯击施工

首先对奇数列夯点采用履带吊后退法逐点夯击,每击点夯夯击能按试验时选定的参数进行,第一遍点夯结束后,推土机推平夯坑,间歇3~5天后对第二遍偶数列夯点进行夯击,方法与第一遍点夯夯击相同,先标出点夯位,第二遍点夯结束后推平夯坑,间歇3~5天后进行满夯,满夯结束后静止2周,方可进行质量检测工作。

3.2.7 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并强调过程控制,夯锤落距、锤重、每点击数、每点夯击累计夯沉量、每点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都是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1)检查强夯施工记录,基础内每个夯点的累计夯沉量,不得小于试夯时各夯点平均夯沉量的95%。(2)在每500~1O00m面积内任选一处,自夯面下5~8米深度内,每隔50~l00cm取土样测定土的干密度、湿陷系数等指标。(3)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检验地基的承载力。

强夯施工结束后,应对强夯效果进行检查,确定地基质量是否到设计要求。根据检验结果,应对不合格处进行补夯,或采取其它补救措施,达到试夯或设计规定的指标为止。强夯地基质量经检查合格后,宜尽快在夯面上设置500~60Omm的灰土垫层。

4.结语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确定合适设备,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达到质量要求。本文对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其本身具有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强夯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但其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清火,张浩杰.孔内深层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11年1期。

【2】张继文,屈百经,王军.超高能级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1期。

【3】张佳璐,强夯法在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9,7。

【4】郭喜庄,卢玉东,刘兴华.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8期。

上一篇:谈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过程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送电线路位于腐蚀严重地段中的一种可靠的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