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施工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2 20:32:38

强夯施工方案

强夯施工方案篇1

地基处理工程 饱和粘性回填土 强夯 施工方法

强夯法施工,无论从总体效果,还是建设总费用、工期等方面,其优越性有明显的突现,已成为当今工程施工方法中较常见的一种,为此在施工中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施工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对施工工艺进行了改进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工程概况:

某花园中心广场,总占地面积约15000M²,广场区域内为3~5M深饱和粘性回填土,基底为饱和性淤泥,回填时未经压实、土质疏松。为减少地面沉降,避免因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危害道路、广场地面及地下管线的破坏,影响广场景观及环境等,2003年在广场建设中某市设计院对广场考虑进行地基处理。为确保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地基处理的工程费用,并不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工期,在作了多方案比较后,采用了强夯方法圆满解决了该工程大面积回填的处理问题,该广场2006年底建成,经过几年的使用,各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方案选择:

在广场建设期间,考虑该工程主要为广场区、道路以及绿化地,除有一些景观建筑、大型雕塑及地下管线外没有其他特殊荷载,因此,建议仅对局部道路、景观建筑等进程地基处理,广场其他部分均采用自然固结沉降。该方案加固区仅

占广场面积1/5,降低施工费用,施工工期约1个月。从施工工期看,地基处理同时,广场区域等工作还可穿插流水施工。

如果广场区域填土不作处理,估计最大沉降量在25-35CM,局部可能更大,

沉季需1-2年内完成。广场地面荷载虽然不大,但地下管线多,不均匀沉降大对地下管线易造成开裂渗漏,地面的高低起伏也直接影响景观效果。从经济方面分析为防止广场中央下沉造成排水管的倒泛水,设计需将总管埋置深度加大,造成施工困难,并需将排水管由水泥管改为UPVC管材。广场砖地面因地面沉降需经常维修,也将发生一笔不小的维修费用。从广场工程的总体效果和社会效益出了,经过多方面比较、研究,最后否定了这一方案。

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大面积饱和粘性回填土处理究竟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干法水泥土搅拌桩、振冲法、强夯法等方案比较。最后确定采用强夯法施工,该方案无论从广场总体效果,还是建设总费用、工期等方面,均较为合理。

二、试夯试验与检测:

由于填土深度不大,一般为3~5M,采用强夯法施工具有可行性,但对在饱

和粘性回填土条件下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如何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在正式施工前,设计及施工单位在建设场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工程试验,强夯试验包括单点夯试验和群夯试验。根据地质条件在建设场地选择两个试夯区,每个试夯面积50×50M。

2.1单点夯试验

单点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夯坑及夯坑周围地面变形,计算有效夯实系数(a),以便选择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锤数(N),夯点间距(L)等设计参数。

2.2群夯试验

根据单点夯试验结果,确定夯击能量、夯击方式(遍数)、夯击间距、间隔周期、地面下沉量及强夯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有效处理深度。

该工程试夯区第一遍点夯采用600KN・M夯击能(锤重10t,落距5M),锤底面积3 M²,夯点间距30M(正方形面置),每点5~7击。试夯结果(主要是原始记录)表明,最后二击的夯沉量均大于10CM,未达到设计指标值要求,在第二遍点夯施工中我们适当地调整了夯击能击数,使最后二击的夯沉量不大于10CM,但调整后的夯击能量不能大于1500KN・M。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和以往的施工经验,特别是针对这种饱和粘性填土地基强夯,经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满足和达到80KPa是完全可以的。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在每个子夯坑填入不少于2~3车的河沙,这样有效的增大了上部土层的透水性能,使土中的孔隙水可以顺利排出,土层的密度相应得到了提高。

2.3试夯检测

广场地基处理设计要求深度在0~0.8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3%,0.8M以下

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0%,地基强度80KPa。本次检测的目的是检测强夯(试夯)区域内回填土层的压实密实度和地基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检测地基强度采用轻便触控法检测,压实度采用灌砂法进行检测。试夯表明,初步设计的强夯参数基本可行,地基处理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但施工中孔隙水压力消散过慢,部分区域产生“橡皮土”现象,影响施工速度和加固效果。

强夯施工:

在实际施工中,根据试夯区试夯结果对施工参数进行了调整,并采取了加速

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施工措施。

2.4夯点布置

夯点布置下图,广场区域内夯坑间距取4.5M,广场道路及管线部位间距取3M。

× × ×

× × ×

-------第一遍夯坑布点,间距3M

×-------第二遍夯坑布点,间距3M

2.5夯击参数

广场区域内点夯采用锤重12t的夯锤,锤底面积3.5 M²,落距10M,夯击能为1800 KN・M;广场道路及和线部位点夯采用锤重10t的夯锤,锤底面积3M²,落距8 M,夯击能约为1200 KN・M。夯击数6-8击,施工时要根据夯击情况适当调整,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流量≤100MM,且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较大隆起。满夯时落距变为5M,夯击数3-4击,夯锤夯击搭接长度300MM。

2.6孔隙水压力处理措施

前两遍夯击间歇时间不小于2周,保证夯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施工中孔隙水压力消散过慢,产生“橡皮土”现象,增设袋装砂井,以改善夯击效果,并适当延长两遍夯击之间的间歇时间;

夯坑内回填河沙,增大土的渗透系数,让土体中的孔隙水(接上页)可以轻快的消散;

回填土中夹杂淤泥质土,采用底面积为2 M²重12t的夯锤夯击,将毛渣夯至深处,使回填的毛渣形成一个“墩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3小结

对于大型广场的地基处理工程,方案选择不能仅限于地基承载力的满足和短期的经济利益,必须从长远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方案选择。

在实际工程中,土体的含水量是决定强夯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场地用强夯法时必须要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如本工程采用夯坑内填河沙以增大土体渗透系数,以及在淤泥质土中设置毛渣“墩基”的方法不仅为淤泥质土提供了排水通道,而且起到了土体置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94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

强夯施工方案篇2

关键词 预浸水法;强夯法;地基基础;湿陷性黄土

中图分类号TU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185-02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1.1 工程概况

富蕴八钢蒙库选矿厂位于距富蕴县90km的蒙库,额尔齐斯河主要支流喀拉额尔齐斯河东岸岸坡上,场地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面坡度6%~14%,自然地表起伏不平,场地周围无重要建筑,地基处理面积约5 000m2。

1.2 地质条件

根据新疆地矿局第四大队完成的《新疆富蕴八钢蒙库选矿厂工程》地勘报告,拟处理的该选矿厂的筛分间、粉矿仓、主厂房3处建筑场地地基土为黄土状粉土层具湿陷性,拟建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Ⅲ级湿陷性黄土地基,深度6m~10m。

2 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该工程的地质条件,我们进行了多个方案比较:

2.1 换土基础

换土基础就是把湿陷性黄土全部挖出,然后再回填级配好的戈壁土进行分层夯填。由于湿陷性黄土比较深,地基处理面积约5 000m2,考虑这种地基处理方案施工的工期长,而且工程造价高。

2.2 挖孔桩

考虑到该地基填土厚度有6m~10m,加之拟建建筑物设备基础比较大而多、荷载大,所以采用人工挖孔桩构造要求很复杂,增加了造价,延长了工期,这样的方案也不可取。

2.3 预浸水强夯法

地基加固效果显著,使用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速度快,投资省,既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又能增强抗液化稳定性。

经上述方案对比研究后,确定采用预浸水强夯法对地基加固,然后进行钢筋混凝土浅埋基础施工。

3 方案设计及工艺技术

3.1 浸水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确定单位用水量2.0 m3/m2~4.5m3/m2来安排输水能力。浸水坑间距为5m,正方形布置,深度5.0m~8.0m(视现场情况定),浸水坑面积以基坑面积为准,当面积较大时可分段浸水。

3.2 浸水施工工艺

开挖基坑平整场地定位放点开挖浸水孔(运土)设观测标观测初始读数浸水观测检验、验收。

3.3 强夯

本工程采用单击夯击能为1 000kN・m~2 000kN・m,强夯点间距2.7m,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置,处理范围为每边超出基础边线3m~5m。

1)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就是利用夯锤自由下落的巨大冲击能和所产生的冲击波反复夯击地基土,将夯面下土层夯实,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密实度,根据梅那公式,强夯加固的有效深度为:Z=a;Z:有效加固深度(m);M:锤重(T);H:落距(锤底至起夯面距离)(m);a:折减系数,黄土取0.3~0.66。

2)本场采用1 100kN・m强夯法,施工机械为履带式起重机以龙门架,锤重11.0t,锤径2.2m,落距10m,取a=0.6,则强夯加固后地基土的有效加固深度Z=6.0m。

3.4 强夯施工工艺

场地平整定位放线(第一遍夯点)、测量高程夯机就位第一遍强夯推平场地测量高程定位放线(第二遍夯点)第二遍强夯推平场地测量高程满夯推平场地测量高程检验、验收

4 地基处理施工

4.1 预浸水

1) 浸水前施工

(1)开挖基坑:开挖范围按建筑物基础外缘外放5m,相邻基础高差较大部位外放3m,坑壁按1:0.5放坡,开挖至基底标高以下1.0m,整平场地。

(2)设导水孔:采用人工成孔,导水孔间距5.0m,视土层厚度及渗透性现场做调整,深度5.0m~8.0m。

(3)清土填料:清理导水孔土体运出主场外,并往孔内填满砂石等强透水性材料。

(4)铺设供水设施:供水设施布设于基坑周边,并达到预浸水所用量。

(5)设观测标:观测标采用Φ20钢筋,在浸水前观测标上初始值并记录,观测标精度不大于1mm。

2)浸水

浸水应连续进行,保持坑内水头高度不小于300mm。浸水过程中须定时观测湿陷量、耗水量、浸湿范围及地面裂缝,做好观测记录。浸水稳定标准为最后5d的平均湿陷量小于5mm。

4.2 强夯施工

1)施工顺序:浸水稳定后,铺1.5m~2.0m厚级配良好块石、碎石等坚硬粗颗粒材料,进行点夯,点夯完成后,推平场地,进行满夯。

2)技术要求

本工程选用单击夯击能为1 100kN・m,用圆形带气孔的钢锤(锤重100kN~200kN);锤底静压力25KPa~40KPa;夯点测放要准确,放线误差不超过5cm,用白灰定出夯点位置;要保证每点的夯击能量,测量记录每击的夯沉量及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点夯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锤卢。施工中如发生偏锤应重新对点;夯击过程中如出现歪锤,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坑底垫平后才能继续施工;每遍点和满夯点施工结束后,按15m×15m方格网测量推平地面的高程。

3)施工参数

4)质量与效果检验

施工中现场监测人员着重检测夯点位置、锤重、落距夯击击数、每击沉降量等关键项目,并详细记录每点的夯击情况。夯击完成后,对地表面的下沉量作了测定,并进行静力触探,旁压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加固后地基承载力和抗液化性能。

5 技术、安全措施

5.1 技术措施

1)严格遵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规定进行施工。在施工前,由工程负责人组织现场技术、生产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要求班组人员熟知施工工艺流程,上、下班做好交接工作。

2)为确保夯后地基的承载力和场地均匀性,施工前做好夯位平整布置示意图,对每一夯位进行定位放线,尽量避免夯位的偏差。

3)施工中每台设备跟随技术员两名,技术负责人一人,按规程要求,使用水准仪精确测量夯点的单击夯沉量和累计夯沉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方案进行,并做好施工原始记录。

5.2 安全措施

1)现场工作中应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能有麻痹大意,冒险操作和侥幸心理。施工时必须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信号明确。吊车司机按信号操作,夯锤起吊后,任何人不得从臂杆下方通过。

2)施工机械运行前,驾驶员必须检验机械是否正常,制动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夯锤起吊前要观察吊臂下人员是否撤离,否则不准提升吊锤。

3)现场造作人员必须带安全帽,严禁嬉戏、打闹,扶尺及挂钩人员在夯锤上下操作时,要集中精力,夯锤起吊后,地面操作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距离以外(距夯锤15m),以防夯击时飞石伤人。

4)工程负责人组织现场安全生产实施,施工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岗位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工种的有关操作规程及有关强制作业安全规定。

6 结论

强夯施工方案篇3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基础

这种方法是将重锤(一般为80~400KN)提升到高处(一般为6~40M)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振动,使土体结构破坏,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通过裂缝排出孔隙水和气体,地基土在新的状况下固结,从而提高承载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法施工简便,效果显著。2003年,我们在宜昌兴山县公安局看守所-监室工程施工中对高填土下卧可液化土层地基采用强夯处理,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深受建设方和有关专家们的好评。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宜昌兴山县公安局看守所监室、位于兴山县新县城古夫镇北侧古洞口小区,南与电业公司住宅楼毗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基础全部坐落在高填土上,填土厚度3M-6M。填筑材料为碎石,砂,卵石和少量崩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等。由于该工程位于6度地震区的高填土上,并且下卧可液化土层,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二、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该工程的地质条件,我们进行了多个方案比较:

1、沉管灌注桩基础,采用桩基技术可保证,但基础不仅耗费大量建筑材料,而且工期长,工程造价高。另外不可预见的打桩时会遇大的石块,这样施工就更难了。很难保证施工中桩的质量。

2、挖孔桩:考虑到该地基填土厚度只有3M-6M,加之拟建建筑物只有二~三层,荷载小,所以采用人工挖孔桩。既不能满足挖孔桩构造要求,又增加了造价,延长了工期,这样的方案不可取。

3、强夯法:地基加固效果显著,使用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速度快,投资省,既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又能增强抗液化稳定性。

经上述方案对比研究后,确定采用强夯法对地基加固,然后进行钢筋混凝土浅埋基础施工。

三、强夯法施工

(一)强夯设备

采用15T履带式起重机作为提升机具。夯锤重120KN,以20MM厚的钢板为底,底面积1.8×1.8M,外包高0.96M。厚10MM钢板,内设多层锚固钢筋并满浇C28混凝土,锤底到锤面埋有5根ф100MM的通气管,以降低夯击的气垫作用,锤顶采刚性吊环,使用吊钩得以迅速而方便的挂上。自动脱钩装置由船用脱钩装置改变而来,开钩拉绳一端系在脱钩装置的把柄上,另一端穿过焊在吊车大钩侧板上的转向滑轮,然后固定在吊车起重臂底部的轴上,当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时,开钩拉绳即张紧而拉开脱钩装置的锁卡,使夯锤脱钩下落。

(二)参数试验

根据经验公式H=aM•h/10,取a为0.7,(a根据土质情况选定),选定锤重M为100KN,落距h为10M,单击夯击能为1000KN•M。为判定强夯效果并确定夯击参数,在现场进行了强夯试验,将施工场地划分为2个试夯区,每试区6个试夯点,详细记录每击的地基下沉量及地面变异,每连击2次后进行静力触探,记录各层地基承载力提高情况,各试点夯击完成后进行钻探及静力触探,取得夯击后的有关数据。

(三)施工概况

1、夯击参数和夯点布置。依照试验所得数据,确定施工中每个夯击点夯击8次,夯击3遍,前2遍夯击点按上部结构的墙柱位置进行布置,尽量使夯击坑成为基础的基坑,夯击点中距为6、4.5、3.3M,后一遍落距为3M,每点夯击4次进行“搭夯”。

2、施工准备。对施工现场做好三通一平后,按照夯点平面,布置图进行定位放线,准确标出夯点的位置,并设置了四个水准点,以便施工中测量夯击沉降量,拟定夯击施工顺序。

3、施工操作。施工按拟定的夯击顺序逐点进行。每点夯击程序为: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拉开脱钩装置锁卡夯锤自由落下,这样循环多次,直至完成夯击次数,夯击时注意保持落锤平稳,夯位准确,当夯锤气孔被土堵塞时,及时进行清理,以免影响夯击效果。前两遍全部夯击完毕后,用推土机将周围的土填平夯坑,再进行低能级搭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施工中,为防止吊车臂杆在较大仰角时因突然释重而后倾,在臂杆顶端加了两根钢绳系在停放前面的推土机上,行动也比较方便。

4、质量与效果检验。施工中现场监测人员着重检测夯点位置、锤重、落距夯击击数、每击沉降量等关键项目,并详细记录每点的夯击情况。夯击完成后,对地表面的下沉量作了测定,并进行静力触探,旁压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加固后地基承载力和抗液化性能。

四、强夯效果

强夯施工方案篇4

【关键词】强夯;机场;高填土基;膨胀土

1、工程概况

某机场飞行区地处膨胀土场地,总用地面积约3600×540m2。整个飞行场区地势中南部高,南北两端为高填土,最深处达18米。全场总填方量约551万m3,总挖方量约617万m3,其中,非膨胀土约157万m3,中弱膨胀土460万m3(大多为中等膨胀土),膨胀土的天然含水量大多都在25%以上。设计要求填方区:如图1所示,道面设计表面以下3m范围内(A区)填料使用非膨胀土或石灰改性弱膨胀土;A区以外的区域为B区,该区均可使用中、弱膨胀土填筑,中膨胀土只能填在设计面5m以下;自道面表面算起,填高不足1米(含零填)的土基,应挖去地表60cm的膨胀土,分层换填非膨胀土或改性土。中等及强膨胀土稳定性差,不得作为设计指定A区的填料;弱膨胀土须经过改性处理后方可作为设计指定A区的填料;改性土的胀缩总率应接近于零,其强度(CBR)%值应不低于规范[1]要求。弱膨胀土可用作设计指定B区的填料,中等膨胀土可用在设计面5米以下的B区。

2、强夯处理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文件对膨胀土的处理原则、要求及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结合现场实际,通过对石灰改性膨胀土、换土等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确定采用强夯处理高填膨胀土土基。强夯处理道面高填膨胀土地基选在北停机坪及与其相连接的滑行道、端联络道,共计5.1万m2,最大填土厚度9.7m,最小填土厚度6.8m,平均8.5m,总填方量约40万m3。根据强夯处理地基的基本原理、土基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实际,强夯处理方案如下:

2.1 填土方案

先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清理原地面,并平整压实到规定的压实度;然后分层、交替填砂岩和膨胀土。考虑到强夯区填土深度不一,以及强夯加固深度的有限性,为了确保道面高填土基的稳定性,填土在深度上大致分为两个区域,如图2所示,A区自强夯设计表面以下6.5m范围内为松填区,B区自强夯设计表面6.5m以下至原地面为碾压区。

A区(松填区):风化砂岩每层铺填厚度及最大粒径不大于0.8m,膨胀土每层铺填厚度不大于0.5m(松铺砂岩的孔隙率经现场测试大约为45%,据此控制膨胀土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砂岩层厚的70%),对膨胀土的土性不作严格要求。

B区(碾压区):每层填土厚度不大于0.3m,膨胀土为弱膨胀土,风化砂岩最大粒径不大于0.25m,压实度不小于0.93。

2.2 强夯方案

强夯采用桩式置换法,即先点夯,然后在夯坑内填入风化砂岩,再满夯。夯点间距3m×3m,点夯2遍,满夯一遍。

强夯后,道面土基应达到图4所示预期效果,自上而下大体分为三个区域:Ⅰ区为置换区(厚1.5m~2m),由密实的风化砂岩柱体与风化砂岩稀释膨胀土的密实混合土体共同组成复合地基;Ⅱ区为强夯压密区(厚4m~4.5m),该区在强夯冲压作用下,风化砂岩被挤入膨胀土内,使膨胀土稀释,从而形成以风化砂岩为骨架、膨胀土填充风化砂岩骨架孔隙的密实混合土体地基;Ⅲ区为强夯影响区,膨胀土部分被风化砂岩稀释,该区地基密实度主要由分层碾压形成,强夯有一定的加密作用。强夯后,土基表面采用砂砾土找平(厚0.3m~0.5m)。

2.3 点夯收锤标准

最后二击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边土体不发生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起锤困难[3]。

3、强夯施工技术参数的确定

3.1 强夯机具

选用W2000A型50t履带式强夯机,起重臂长25m,最大起重量20t,最大起重高度19m。夯锤16t~18t,直径2.6m,4个通气孔(直径300mm)。

3.2 有效加固深度

有效加固深度由式(1)估算[4],通过现场试夯确定。

式中: --加固影响深度,m;

--锤重,t;

--落距,m;

--不同土质对能量的吸收系数,一般为0.5~0.8,但软土取0.5,黄土取0.34~0.6。

本工程锤重选16t,落距为16.5m;土基为填土,根据经验取系数k值为0.60,则由式(1)求得 为9.8m。强夯区填土平均厚度8.5m,有效加固深度(h)满足强夯处理深度要求。

3.3 现场试夯及强夯施工技术参数

在停机坪西南角选择一块20m×20m的场地试夯。试夯分别采用等腰三角形和矩形两个布点方案,每夯点点夯过程中,测量每击夯沉量及夯坑周边隆起量、夯坑深度。现场实测点坑夯坑深度为1.8m~2.5m。坑夯填入风化砂岩、推平,然后满夯,满夯平均夯沉量约0.45m。试夯结束后,挖探坑观察强夯土基断面膨胀土的"稀释"情况、检测压实度。通过试夯,确定强夯施工技术参数为:

1)夯击能2600kN・m~3000kN・m(160kN×16.5m~18.5m);

2)点夯两遍,等腰三角形布点,间距4.24m,如图5所示,每遍间隔时间为7天;

3)点夯击数为9~12击(最后二击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mm);

4)满夯一遍,夯击能量1200kN・m(160kN×8m),锤与锤之间搭接1/4,每点夯击二次。

4、结语

本文以某机场工程填方区膨胀土地基处理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设计特点,确定了施工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设计了强夯处理方案,提出了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较好的解决了该工程的实际问题,对今后在膨胀土地区修建机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双杰等.高速公路不良地基处理理论与方法[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0:138-146

强夯施工方案篇5

关键词:软土路基;地基处理;强夯; 施工工艺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nFeng to prepare its boundary expressway of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construction technical analysis,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compaction in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of the applic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dynamic compaction in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ntrol.

Keywords: soft soil subgrade;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我单位在全国各地也陆续承建了很多高等级公路。很多时候在赶进度的同时往往也会忽略工程质量,尤其对于高填方路段更为明显,丹凤至陕豫界高速公路DJN21合同段土方路基原设计为普通路基填筑,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对于农田区施工,我单位采用了强夯法施工。

1、工程概况:

丹凤至陕豫界高速公路DJN21合同段路基施工中存在部分路基在农田区,由于该路基填方高,基础为腐植土和粘土且含水量超标,轮式施工机械均无法进入施工段落,且履带式施工机械在施工中要陷入和打滑;对该段路基开挖3处探坑,上部1-1.5m为腐殖土层,其下1-1.2m为黄土层,再向下为砂土层,路基填高平均为6m。

2、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该工程的地质条件,我们进行了多个方案比较:

(1)、抛石挤瘀法:采用抛石挤瘀法,要耗费大量片石或卵石,但当地片石及大粒径卵石料源较少,而且造价高。

(2)、砂砾换填:该段地基黄土厚度只有3M-6M,加之路基填高为6m,荷载较大;采用换填。既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又增加了造价,延长了工期,这样的方案不可取。

(3)、强夯法:地基加固效果显著,使用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速度快,投资省,既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又能增强抗液化稳定性。

经上述方案对比研究后,确定采用强夯法对地基加固。

3、施工准备

(1)平整场地,清理(0~30cm)腐殖土,将路基上的青苗、树根和杂草清理干净。挖掘机把强夯段落上多余的土方清理,用自卸车将土拉运至指定的弃土场。推土机将场地整平,使表面不留虚土、浮土。场地要平整,利于强夯机开展工作,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2)现场测定原状土样的含水量和压实度。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3)在进行强夯施工前,首先对该段路基两侧的排水系统进行了开挖,并在路基横向设置两道盲沟,降低地下水位,将地下水引出路基以外。该排水沟又作为防震沟使用。

4、强夯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方案

4.1、按照设计变更要求进行碎石检测,合格后进场。

4.2、软基碎石垫层填筑施工

(1)根据该段路基要求填料采用3-7cm的碎石一次填筑1m厚。

(2)计算出每车进行填料的面积,并进行总量控制。

(3)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由路中线向两侧按2.0%坡度整平。

(4)在填筑前确定10个段面每段面5个点进行填前高程测量,铺筑后对确定的10个段面进行高程测量,对局部不足厚度处进行补料,补足后整平。

(5)碾压采用YZK18T振动压路机,在碾压之前先将路基边缘稳压两次,再分别由两边向中间稳压一遍,碾压速度控制在1-1.5km/h范围,纵向进退式进行,确保碾压均匀,超宽碾压宽度不小于30cm。最终达到无明显轮迹印为标准。

4.3、软基强夯施工方案

4.3.1 夯击能量

结合本段的地质成因及软土层厚度确定。主夯与副夯时采用1200KN.m夯击能;满夯时采用700KN.m的夯击能。根据强夯机夯锤自重12.8t换算出主夯和副夯的落距为9.4m,满夯的落距为7.5m。(强夯机型号为W1001,夯锤重量为12.8t,直径为2.5m)

(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一般根据锤重、落距按下式确定

H=a√Mh/10

式中 H——有效加固深度(m)

M——夯锤重量(kN);

h——落距(m)

a一为小于1的修正系数,其变动范围为0.35—0.7。一般对粘性土取0.5;对砂性土取0.7;对黄土取0.35—0.5。

(2)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夯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粗颗粒土可取500-1000kNm.m/m2;细颗粒土可取1500—3000 kNm.m/m2。

(3)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

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③不应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4)夯击退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4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普夯2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对于渗透性弱的细粒土,必要时夯击退数可适当增加。

(5)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低级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土可连续夯击。

(6)夯击点位置可采用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追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对于处理深度较大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7)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路基填筑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处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8)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4.3.2 夯点布置及间距

夯点采用正方形布置。主夯与副夯时,1200KN.m夯击能夯点间距为4m;满夯时对应的夯击点间距为夯印彼此搭接1/4(按夯锤直径的1/4进行搭接)。

4.3.3横向加固范围

横向加固范围为路堤坡脚外缘3m。

4.3.4单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

整个处理段落的夯击遍数采用主夯、副夯与满夯三遍。主夯、副夯以最后两夯下沉量小于5cm为标准。

第一遍:主夯,按间距4m、正方形布置;单点夯击数5击。

第二遍:副夯,在各主夯点位中间按间距4m穿行;单点夯击数5击。

第三遍:满夯,采用夯印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目的以加固表层。

4.3.5强夯施工工艺

(1)夯点放线,用木桩表明第一遍夯点的位置,并测量地面高程。为了保证强夯质量,对路基全断面进行强夯。

(2)施工机械就位,将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脱钩,锤自由下落,放下吊钩,测量锤顶倾斜,如锤顶歪斜时,及时将坑底整平。

(3)现场记录,强夯施工时对每一夯点的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及夯沉量作详细记录。

(4)移动位置,进行下一个夯点的夯击,直至完成第一遍全部夯击。

(5)主夯完成后,静置72小时,用推土机将夯坑周围的石料填平夯平,测量夯后地面高程。

(6)重新放线定位,按主夯的施工步骤进行第二遍(副夯)的夯击施工。

(7)副夯完成后,静置72小时,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按规定进行最后一遍满夯,夯后测量场地高程。

4.4、质量检验

(1) 检测时间:强夯结束7天后进行。

(2)检测方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

(3)检测频率:按3点/5000m2的频率进行。

(4)检测标准:对标贯试验,软土层中实测标准贯入击数N63.5≥7击,即为处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5、试验结果

根据现场试验,软土路基填筑1m后利用强夯机进行打夯(锤重12.8t),强夯后地基平均下沉40cm,夯击点周围没有隆起现象,在夯击截面2m范围内,标高都有下降。通过现场测试,地基承载力提高1-2倍,有效影响深度达7m左右,改善了地基的抗液化性能,经7天沉降观测,下沉量小于1cm;夯后土的承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表层土的承载力可以提高到200kpa一250kpa;湿陷性黄土的剩余湿陷量非常小,完全满足填筑路基的要求。

6、结语:

经过强夯后的路基,强度和弯沉均大大的提高,有效的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软件处理成本,为今后施工该种路基提供了良好的施工经验。经比较,采用强夯法比换填法节省投资5.1余万元,比人工挖孔桩节约投资7.3余万元,基础施工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果甚佳,深受建设单位好评。

强夯施工方案篇6

关键词: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

1 强夯地基的来由、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1.1 强夯法的来由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将一个重锤(一般为10-40t,国外曾有过锤重200t的报道)从高处(10-40m)自由下落,夯击地基,从而使地基土的强度得到提高、压缩性得到降低的方法。1957年,英格兰的道路研究所就曾运用普罗克特(Proctov)击实原理进行过深层土体的压实处理,但直到1970年前后,强夯法才在法国工程师路易斯梅纳(LouisMeiiard )的开发和倡导下,真正大规模地应用于深层土体的加固处理中。强夯法最初仅用于加固圆锥探头阻力9s低于lOMN/mZ的砂和碎石层,随着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强夯法也可用于粘性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1.2 强夯技术的特点

(1)适用各类土层:可以用于加固各类砂性土、粉土、一般黏性土、黄土、人工填土,特别适宜加固一般处理方法难以加固的大块碎石类土以及建筑、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结合其它技术措施亦可用于加固软土地基。

(2)应用范围广泛:可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重型构筑物、设备基础、机场跑道、堤坝、公路和铁路路基、贮仓、堆场、油罐、桥梁、港口码头、核电站、人工岛等

(3)加固效果显著: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可明显提高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增加干密度、减少孔隙比,降低压缩系数、增加场地均匀性,消除湿陷性、膨胀性,防止振动液化。

(4)有效加固深度:单层8000KN.M高能量级强夯处理深度达12米,多层强夯处理,深度可达24~54米,一般能量强夯处理深度在6~8米。

(5)施工机具简单:强夯机具主要为履带式起重机。当起吊能力有限时,可辅以龙门架等设施。

(6)节省材料:一般的强夯处理是将原状土施以能量,无需添加建筑材料,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7)节省造价:由于强夯工艺无需材料,节省了建筑材料的购置、运输、制作、打入费用,除了消耗油料外,没有其它消耗。

(8)施工快捷:只要工艺适合,特别是对粗颗粒非饱和土的强夯,周期更短;但是,雨天影响比较严重。

1.3 强夯法加固地基在建筑中适用范围

强夯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机具简单,施工方便,加固地基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泛,能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一般来讲,强夯地基适用于处理碎石、砂土、杂填土(不含生活垃圾)、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但笔者认为,现场监理尚应该参照地勘报告,掌握有关技术指标,如土层颗粒的组成,孔隙比,液性指数、塑性指数、饱和度、渗透系数等;对于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杂填土,还要查清杂物的分布范围、深度、有机质含量及是否对基础有侵蚀性。由于湿陷性土浸水后会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也应作为一项控制指标。工程中是否考虑选用强夯基础是由设计决定,但监理在必要时应提醒设计对以上技术指标作综合考虑。如东莞市樟木头镇一厂房工程,设计选用了强夯地基,但经过对比地勘资料,监理提醒设计注意在地勘报告中反映了部分回填土中含有大量木糠,经查清其分布范围及埋深后设计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从而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2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

关于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目前有关专家学者意见还不很一致,但对于地基处理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的土,一般的观点认为:强夯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基土体施加一巨大的冲击能量(一般而言此冲击能量不小于800kN-m),加荷历时约几十毫秒,对含水量较大的土层,加荷时间约100毫秒左右。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将转化为各种波型传到地下。首先到达某指定范围的波是压缩波,它使土体受压或受拉,能引起瞬时的孔隙水汇集,因而使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大为降低,据理论计算这种波以振动能量的7%传播出去,紧随压缩波之后的是剪切波,以振动能量26%传播出去,剪切波会导致土体结构的破坏。此外的瑞利波(面波)以振动能量的67%传出,在夯点附近造成地面隆起。土体在这些波的综合作用下,土体颗粒重新排列相互靠拢,排出孔隙中的气体,使土体挤密压实,强度提高。

根据上述观点,地基土经强夯法加固后,其强度提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夯击能量转化,同时伴随强制压缩或振密(表现为土体中水及气体排出,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破坏(表现为土体强度降低或抗剪强度丧失);排水固结压密(表现为渗透性能改变,土体裂隙发展,土体强度提高);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包括部分自由水又变成薄膜水,土的强度继续提高)。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别墅建筑区域(高为2~3层),根据地勘资料,场区发育有2~8米不等的杂填土,其中以碎石、粘性土为主,兼有泥炭质页岩块石,建筑垃圾等;碎石、粘性土含量

极不均匀,未经压实,需加固后方可直接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设计采用强夯处理方法对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设计夯击能为2250KN.m,落距为15米。

3.2 强夯施工情况

(1)本次强夯在施工前,首先对场地65#、63#区域进行了试夯,试夯区域经检测合格后,再根据试夯区的施工参数,在场地大范围推广施工。

(2)全部采用“两遍点夯、两遍满夯”的施工方案,同时,对局部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段采用“四遍点夯、三遍满夯”进行加强处理(如59#、86#、77#、67#等建筑物);满夯夯击能采用1000KN.m,落距7~8m,按1/4搭接。

(3)施工中,发现场地18#楼的土质较差,经加强处理后仍然达不到设计要求,故对18#楼采用换土处理,回填碎石土后再进行强夯施工,同时,根据设计要求,对场地局部达不到基底标高的地段回填碎石土,并分层碾压、夯实。

(4) 施工过程中,如遇雨水天气,则严格按照强夯施工规范要求,当土质含水率达到最佳含水率后,再进行施工,以确保施工质量。

(5)收锤标准。①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0mm。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3.3 加固效果

该工程于2005年11月竣工,经建设单位委托有检测资质的施工单位对场地进行检测表明:通过本次强夯处理,土体密实度明显提高,承载力及密实度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4 建议

(1)作好强夯地基的施工监控。由于强夯地基的许多技术参数都要求在试夯及施工过程中确定,因此,加强对强夯地基的试夯及施工监控,及时掌握各项技术参数尤为重要。强夯施工开始后,监理工程师应进行全程旁站检查,重点是要对设计参数进行验证,发现偏差应及时反馈给设计。监理工程师在监控中应注重做好以下几点:掌握设计意图、审核施工单位资质、认真审核施工方案、旁站检查与记录、安全控制。

(2)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技术参数要求进行施工。施工后作好质量检测,并作好后期工作和以后的问户工作。

强夯施工方案篇7

关键词:地基处理强夯法加固技术质量控制

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地基处理,是影响和制约建筑结构安全稳定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拓展,强夯加固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建筑地基处理施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强夯技术的特征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地基强夯加固施工处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1 强夯技术特征及优势分析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在建筑地基处理过程中,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性能,采用重锤由高度下落夯击土层,致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技术。

强夯加固技术,施工设备及操作工艺简单,能够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强度性能,增加干密度、减少孔隙比,降低压缩系数、增加场地均匀性,消除湿陷性、膨胀性,防止振动液化,减小沉降量,有效加固深度高,加固效果显著。施工速度快、节省加固原材料,施工成本低,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性土、非饱和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等地基的加固夯实处理。

2 强夯法的施工工艺

2.1 强夯加固的技术原理

地基土层结构通常是由固体颗粒,水分和气体孔隙组成。地基土经强夯重锤高度下落夯击后,瞬间内将夯击能量转化,利用强烈的冲击能量产生一定的动应力,将土体结构中的水分及气体排出,致使土层孔隙水压力瞬间汇集上升,在夯点周围出现径向裂缝,形成软土中空隙水的渗透通道,为超静水压力的消散创造了条件。土体在夯实冲击的压拉应力下降低了土层结构的抗剪强度,同时伴随着地基压缩或振密,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渗透性能改变,相当大的夯击能转化为土体的压缩变形,裂隙发展,土体强度获得提高。

2.2强夯施工方法

点夯施工:准确测放夯点位置,根据锤重单击夯能设计确定有效落锤高度及场地标高。强夯机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夯入地面后,测量计算击夯沉量,做好原始记录,然后按设计标准要求重复实施夯实冲击步骤,完成一个夯坑的点夯施工。点夯作业分遍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间歇时间。点夯时要对每一夯点的夯击次数,每次夯坑沉陷量、夯击坑周围土的隆起量及埋设测点要进行量测记录,并注意夯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满夯施工:点夯施工完成后,必须让因夯实冲击地基土层二渗出的孔隙水分消散到规定要求以后,针对点夯夯坑底标高以上部分的夯间土进行满夯施工加固处理。满夯施工时一般采取1/4锤径双向搭接,根据实际工况需求,严格落实和预算夯击遍数、夯实次数以及搭接密度,避免出现漏夯现象。

2.3地基强夯的施工工序

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强夯技术,施工工艺流程稍有差异,但总体施工程序如下:平整场地―定位夯点、测量标高―点位对置,标高锤程―吊高夯锤,下落夯击―往复夯击,完成点夯―重复操作,分遍点夯―整平夯坑,间隔夯击―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满夯施工,振动碾压。

3强夯技术在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要点

强夯法处理地基,通常是利用起吊设备将一定外形规格的重型夯锤起吊至一定高度后自由下落,产生强大的冲击能量进行夯击,对地基土层产生强烈的振动冲击和动应力,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地基土层结构强度和均匀度、降低压缩性、改善砂土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性能,减少地基沉降病害的发生。 由于建筑地质工况的复杂性,地基加固施工过程中,强夯技术的施工需要注意如下技术要点:

3.1设计方案

优化地基强夯施工设计方案,完善高效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这是地基强夯加固技术施工的重要前提。

3.2测量放样

采用水准仪按施工要求确定强夯区域布置点位,在强夯范围外设置控制网点基桩坐标,布置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路基沉降的依据。

3.3夯击试测

在地基夯击施工前,要进行试夯预测,确定夯锤重量、夯实面积和夯锤落距,以便确定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

3.4垫层铺设

夯击场地平整后,要根据现场需求铺设适当厚度的碎石垫层,便于夯击现场的机械通行和及时排水,并有效保障夯击能量向周边扩散。

3.5强夯施工

夯点定位后,在预定观测地段中设置相关夯击应力、夯击频率振幅、孔隙水压力、土层变形的监测设备,按设计要求分批、分遍施工夯击。

3.6振动碾压

地基强夯处理后要在满夯结束后进行场地整平清理,采用振动碾压器械进行振动碾压,测量最终场地高程作为交工验收基础资料。

四地基强夯加固技术的质量控制

4.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严格审核施工资质条件或强夯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审查施工机械设备的设备性能。复核施工现场工况勘测报告,审核施工方案及确定强夯参数。监理施工单位按照施工现场条件对现场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安置施工机械材料,编制现场施工图。

4.2地基强夯过程的质量控制

地基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根据强夯工艺流程,对重点过程实行旁站,采用现场巡视、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

测量定位是影响地基强夯处理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强夯点位的量测,控制强夯定位的放线偏差。要严格落实点夯施工的操作程序,及时发现并杜绝少击漏夯现象,保障地基夯实的强度性能均匀密实。采取防振隔振技术,制定地下建筑设施防护措施。

场地平整有利于地基强夯施工的顺利进行。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平整,测量场地高程,检查场地排水通道,铺设砂石垫层,降低地下水位,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

严格设计强夯技术参数。锤重与落距是影响夯击能量和加固深度的重要因素,夯击点位的布置及间距,对于强夯施工的质量影响较大。地基强夯处理施工中,要根据实际工况进行预测和优化夯锤重量、落矩、下沉量等有关参数,严禁擅自改变施工参数,以确保地基强夯质量效果。

严格控制地基土层含水量。对于高饱和度的粘性土强夯施工,可在夯坑内回填碎石矿渣等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处理。针对地下水位高、降雨较多的地区,应在场地四周科学设置排水体系,降低地基土含水量。地下水位偏低的地基,可在夯坑中加注适量水分,保持地基处理的最佳效果。

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要严格按照强夯顺序进行分段施工,夯击时应按试验和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及时排除夯击坑内积水,及时修整夯坑。冬季施工应清除地表冻土层再强夯,并适当增加夯击次数,提高夯击功能。

详实地基强夯施工记录。施工时,要根据强夯程序,严格记录夯实冲击的标高、落矩等相关数据,精心监测和记录每坑每击的夯沉量和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检测路基加固的效果,确保施工过程满足设计要求。

4.3强夯检测的质量控制

强夯施工结束后,要严格审查检测程序,及时检验地基强夯效果,监测验收质量达到技术标准。

强夯施工方案篇8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强夯原理路基 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1.1项目概况

晋中南铁路为我国首条重载铁路,线路全长1260公里,设计时速为120km,牵引质量为1万吨,设计运货能力2亿吨/年,客车15对/日,建设工期为4年半,为I级双线电气化铁路。沿线在洪洞境内湿陷性黄土不良地质分布范围大,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DK345+ 244.57~DK348+ 970,12万平米采用强夯加固。

1.2强夯原理

湿陷性黄土的垂直大孔性、松散多孔结构和遇水即降低或消失的土颗粒间的加固凝聚力,是它发生湿陷的两个内部因素,而压力和水是外部条件。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性质和结构,减小土的渗水性、压缩性,控制其湿陷性的发生。强夯法就是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采用起重机将大吨位的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下落,通过对地基施加很大的冲击能,使地基强度提高,土的压缩性降低,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以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重锤冲击致使土颗粒破碎或产生水间的相对移动,使微结构破坏,从而使孔隙中气体迅速排出或压缩,孔隙体积减小,从而形成较密实的土体结构。

2、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原则及处理方案

根据湿陷等级、湿陷土层厚度及湿陷起始压力、湿陷土层所处的地理位置、路基填挖情况,本项目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的原则为:

(1)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对路基范围和附近坑、洞回填夯实。

(2)地基处治采用强夯等措施,消除黄土层的湿陷性和高压缩性。

强夯处理适用于非自重II级、自重II级、自重Ⅲ级湿陷性黄土的填方且非过村镇路段。强夯处理前先要清表。地表清理后,若表层土壤含水量大于17%时,应挖除湿软土层,然后强夯。具体处理方案为:

a、夯锤

夯锤采用重15t的圆形锤,落距6~25m。

b、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夯击点采用正方形布置,夯击点间距4m,采用隔点施工;满夯时夯点彼此搭接1/4夯锤直径。见"夯击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c、单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

1) 点夯

第一遍:间距4m,正方形布置点位,落距8m,单点夯击10击。

第二、三遍:在各主夯点中间穿行,间距4m,正方形布置点位,落距15~25m,每遍单点夯击不少于15击。落距根据不同地层现场试夯确定,每隔5.0m为一个落距试夯步长。

2) 满夯

采用夯点彼此搭接1/4夯锤直径连续夯击,落距6m,单点夯击3击。

夯击点的夯击次数,最后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d、间隔时间

夯遍间隔时间应考虑孔隙水压消散时间,碎石土、砂土、粉土两遍间隔2周,黏性土两遍间隔3~4周。

(3)、施工技术要求

a、施工前,应标出需要进行强夯的范围,并查明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管线和电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由于强夯施工造成损坏。清除处理范围内地表0.3m厚种植土。施工现场若有土坎、沟槽等应采用推土机、平地机或其它措施予以平整,对于坑穴等应填平夯实,且应防止基底积水。对于流向路基作业区的水源应在施工前予以截断,并应在设计边沟的位置开挖临时排水沟,保证施工期间的排水。在施工范围内不得堆放有任何有碍于强夯的物品。

b、强夯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试夯试验,根据试夯结果,确定出合理的强夯施工工艺和强夯参数。

c、按照设计夯击点放线定位,以夯击点中心为圆心夯锤半径为半径画出石灰线圆圈控制夯锤下落准确位置。夯击点定位允许偏差为±5cm。

d、夯击时,夯击点中心位移允许偏差为±15cm。当错位或夯坑底倾斜时,将坑底填平,再重新夯实。

e、当场地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碎石土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0m。

f、强夯施工时,应对每一夯击点的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

g、强夯不应在冬季施工。六级以上大风、雨、雪天或视线不清时,不准进行强夯施工。

(4)、质量检验

a、检查强夯施工记录,基坑内每个夯点的累计夯沉量,不得小于试夯时各夯点平均夯沉量的95%。

b、强夯结束28天后,每100m等间距检查3个断面,每个断面左、中、右各选1点,进行静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对砂类土:Ps≥5.0Mpa,N≥10击;对黏性土:Ps≥1.2Mpa。

3、强夯结束28天后,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要求加固后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0Kpa。检测数量:每1000m 检验一组,每个工点不少于2组。

(5)、施工注意事项

a、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等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b、施工时落锤保持平稳、夯位正确,避免夯锤起吊后产生旋转,落锤时防止锤底倾斜面和夯击点重合。

c、施工中应经常性对夯锤、脱钩装置、吊车臂杆和起重索具等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d、夯锤起落过程中,除起重机司机外,所有人员均应退到安全线外,以防击夯击时飞石伤人。现场工作人员均应戴安全帽。

3、工艺试验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先按照设计图纸给定的黄土湿陷等级及拟选的试验路段,采用不同的夯击能、夯击次数进行强夯试验路段施工。

4、实际施工

(1)、采用施工设备

履带式吊机:W1001#型,39T,一台

吊锤:22T,锤径2.5m,一个

推土机:YZ140型,一台

自动脱钩器:一个

(2)、试验前准备

a、测量放线定出强夯地基加固区域

b、加固区域清表、整平,两侧挖设隔振沟

c、根据设计要求布置夯点

d、安装吊锤,并做多次起吊试验,调整吊车臂杆处于稳定状态

e、施工前吊机就位,使吊锤与夯点位置重合,偏差满足设计及验标要求

(3)、施工工艺

a、因施工所用夯锤与设计不同,按照设计给定的夯击能,以及实际设备使用情况,推算出落距为5.5m,单点夯击10击;

b、夯点布置按照设计要求,第一遍点夯正方形布置,间隔4m;

c、施工时,吊机按夯点布置,单排逐打、隔排夯击

施工参数如下:

夯击能:1186KN·m

锤重:22T,锤径2.5m

落距:5.5m

夯间距:4m

夯击数:10

夯遍间隔时间:2周

(4)、检测(试验数据附后)

根据设计及验标要求进行以下检测

夯击点偏差及间距采用尺量

夯沉量采用水准仪

地基承载力采用动力触探及静力触探

5、强夯成果

上一篇:调查问卷研究范文 下一篇:社区调研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