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邱永峥\郝洲战地日记看《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的领先性

时间:2022-07-13 10:28:30

从邱永峥\郝洲战地日记看《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的领先性

【摘要】《环球时报》驻阿富汗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军签生死状,从而得以“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以战地日记这一独特的报道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阿富汗战争,给广大读者架构了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战争场景。本文从战地日记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嵌入式”采访以及这种手法给《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带来的领先性。

【关键词】《环球时报》 嵌入式 战地日记 领先性

《环球时报》是一份主要刊登国际新闻的报纸,隶属于人民日报社,自1993年1月3日创刊(1993-1997年为《环球文萃》)发展至今,在近20年的历史当中,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报逐步发展成为日发行量一百多万份的大报。《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把国内其它几家以国际新闻为报道对象的媒体(如《世界新闻报》《国际先驱导报》等)远远甩在了后面,成为国内国际新闻报道的佼佼者。《环球时报》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领先性。本文通过《环球时报》驻阿富汗记者邱永峥、郝洲的战地日记来展现其领先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据《环球时报》2010年9月1日报道,该报记者邱永峥、郝洲自9月2日起将“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这是美军在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以来,第一次允许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进行这种最直接的随军行动。所谓“嵌入式”即随军出征,同吃同住。这种嵌入式”的采访给《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带来的领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一手信源,独立发出中国的声音

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一手信源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无中介环节,无任何加工的真实信息。在传播学里,“把关人”理论,即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在阿富汗战争的新闻报道中,美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虑,不可能不加取舍的向国际社会有关信息,它只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美军对自己的误炸而导致大量阿富汗平民伤亡却很少报道,却大篇幅的报道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大力宣传这场战争会带给阿富汗自由和民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媒体还是像以前那样守在美军的新闻厅,按照美国给的新闻通稿向国内媒体发回信息,则只能沦为美军的传声筒,我国新闻受众就永远不会知道真实的阿富汗战争。而《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军签生死状,按自己的真实见闻报道阿富汗战争,体现了年轻的中国记者独立报道的精神,发出了自己独立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说的舆论高度一致的现象,避免了陷入美国等西方媒体议程设置的怪圈。

二、争取潜在受众,品牌战略进一步提升

纵观国内几家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报纸,不管是《环球时报》还是《国际先驱导报》或是《世界新闻报》都早已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何为品牌战略,余鑫炎在《品牌战略与决策》中认为,业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进行的围绕着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而展开的形象塑造活动,它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围绕品牌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方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军签生死状得以“嵌”入美军当中,以战地日记这一形式向国内发回了大量的中国媒体十分罕见的美军与之间的战争报道,给广大读者带来十足的现场感。如在9月7日的战地日记当中,不但描写了美军拆弹小组用小型智能机器人来拆除武装分子埋在路边的自制炸弹的具体过程,还报道了美军与武装分子真枪实弹交火的逼真场面。通过这段几百字的描写,作战过程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其战地日记还注重细节,有利于读者战争全景的构建。如在9月3日的战地日记当中,描述了美军的后勤基地和休闲中心,使读者不但对战场上的美军,同时也对战场之外的美军生活多了一层了解,更加全面地认识了阿富汗战争。《环球时报》记者的战地日记以其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不但使受众对《环球时报》的信赖越来越强,忠诚度越来越高,而且使得一大批长期关注阿富汗战争的潜在受众加入到了《环球时报》的“粉丝”队伍当中,更加认同这份报纸,为它将来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2004年,喻国明就对《环球时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是打造自己的品牌,用一个品牌统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使用共同的资源、品牌、渠道等等,推出一系列产品,包括大众传播产品、专业传播产品以及公关传播产品。比如《环球时报》可以发展设立像英国简氏防卫杂志那样的国际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推出类似于兰德公司那样的咨询产品。其它还有主办会议、展览等公关产品等。通过邱永峥、郝洲的战地日记使《环球时报》的品牌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其对其它兄弟类报纸的领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三、深入战场,获取独家新闻

《环球时报》记者的这种战地日记式的采访,不但能够使读者体会到现场感,了解很多细节,同时还能够获得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获得独家新闻。在9月7日的战地日记当中,记者则记录了美军的“尴尬”。由于深知有关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公约,美军明明把一些武装分子打伤了,但过几个小时却被人当做误伤的平民抬来让美军治疗,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只能治好后把他们送走。而在9月10日的战地日记当中,则记录了美军的又一“尴尬,为区分与普通民众,美军还想出一招:让需要下田劳动的农民来基地领红黄两色的袖标,戴上后证明自己的“良民身份”。然而,这种简单的操作反而可能会被利用,戴上袖标后,武装分子可以光天化日下直接到地里埋炸弹!因此,美军常常因为发袖标与村民发生冲突,记者还曾亲眼看到一名美军军士长从村长手里夺回袖标。通过这两天的战地日记,可使读者认识到强大的美军在阿富汗遭遇的种种心理困惑和无可奈何,体现了美军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而美军不得不医治武装分子和发袖标等鲜为人知的实情,如果不进行“嵌入式”的随军采访是根本无法获得的。正如《环球时报》在纪念创刊10周年的《2003年度编辑部总结》中所言:“一条好的新闻就像稍纵即逝的流星,需要我们迅速捕捉,如果没有抢的意识,我们将只是凑热闹的看客”。从这一方面讲,《环》就提供了其它兄弟类报纸中所没有的独家新闻,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报纸的竞争力。

四、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名记者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和郝洲勇敢的实践了这一格言。他们“嵌入式”的采访,体现了年轻的中国记者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不怕冒险牺牲的崇高职业道德。正是《环球时报》记者要嵌入的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在8月31日(也就是记者签生死状的前一天),北约和驻阿美军7人遭遇路边炸弹身亡,在这样的情况下签生死状,意味着什么,记者最清楚。但他们作为本与战争无关的局外人,虽然身处险境,却仍用文字将战争记录下来,向读者展现真实、全面的阿富汗战争。而就在几年前,伊拉克战争中的美英联军发言人曾对一名中国记者吼道:“这是我们的战争,你们来干什么?”短短几年光景,美军主动邀请《环球时报》记者“嵌入”到它的前线部队,正如清华大学国际研究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所说:“这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美军试图对《环球时报》的拉拢或者利用,我更相信折射出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正在上升的地位。”从另一方面来说更显示出《环球时报》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正是由于《环球时报》有着这样崇高职业操守的记者,它才能在众多的兄弟报纸中脱颖而出,《环球时报》深刻认识到,打造属于自己的“三名战略”(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记者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这也是其将来继续领先于其他兄弟类报纸的一大优势。

结语

一个媒体派记者参与全程式的战争报道,在国内诸多媒体中都是很少见的,更何况还是一家平面媒体,但《环球时报》做到了。邱永峥、郝洲不但以独特的战地日记这种新的形式给读者以真实、客观、全面的阿富汗战争,而且深深体现了《环球时报》在同类报纸的领先性。

参考资料

①2010年9月1日、3日、7日、8日、10日《环球时报》

②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③李希光、陆娅楠,《的议程设置》,人民网,2004-11-10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喻国明,《负责任的报纸同样可以取得成功》,人民网,2004-11-10

⑥《环球时报》创刊10周年编辑部总结,2003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从北京奥运报道看报纸的特刊优势 下一篇:《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优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