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英语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时间:2022-07-13 10:05:38

搞活英语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人的思维越深刻,其语言表达越明确。因此,英语教学既要有外在的交际性言语活动,又要有内在的思维性言语活动。只有两者融合统一,才能优化英语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才能搞活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整合学科内容,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有效的学习活动,都是由兴趣开始并且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的。因此,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形成也应该从兴趣入手。 我们可以让英语与美术“联姻”,听听画画。如《牛津小学英语》3A,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本册中学到的事物名称和Colors这一单元来巩固单词,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兴趣。教师将a red apple, two black pens, a yellow dog, a green desk 等一些词组说出,要求学生听后立刻用彩笔画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比要求学生听到后写出单词和汉语意思要好得多,因为这一过程正好是学生直接用学到的英语进行思维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我们可以让英语与数学“配对”,想想算算。例如教学4A Unit 7 中B部分的数字时,可以用3A中学过的句型让学生做口算比赛。教师快速的出示口算题目。如:“4+8=?”问:“What’s four and eight?”学生回答:“It’s twelve.”也可用教材上的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按照顺序数数,遇到三的倍数say Hello。“ one, two, hello, four, five, hello…”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利于学生不用通过汉语这个“中转站”直接用英语表达。我们还可以让英语与音乐、科学、体育等学科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二、活化教材知识,培养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向导。我们老师要善于通过提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把一切都嚼得烂烂的喂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脑子就容易变“懒”,变得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认识,努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情境,巧妙地设置各种疑问,积极地进行启发和诱导,努力克服学生不动脑筋、不想问题的懒习惯,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思维也得到经常性的磨砺,从而养成爱思考、善思考的良好习惯。再者,我们老师要舍得花心思去充分挖掘、活化教材里的智力因素,课本上的许多内容是很适合用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比如在平时的单词、句子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先不要简单直接说出词义、句意,而是多设几个巧问,多借助一些形象的动作、手势或图表、简笔画、打比方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推测、分析等积极地思考后去理解、学习语言。在音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体会、归纳总结英语的发音规律,这样不但教学效果好,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三、创设生活情景,促进思维发展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克鲁姆语)让学生在逼真的生活语言情景中开展思维和语言学习活动,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Food单元时,我们可以用一份超市广告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超市购物有关的生活情景,并通过一系列任务,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task 1(展示超市的广告):the supermarket ad.

task 2(看食物广告,新授单词):Wow,too many foods!Do you like fish/spaghetti/cola/chicken ...?

task 3(学生试回答):Yes,I do./ No,I don't.

task 4(表达个人的喜好):Oh,I like ...What about...?Let's have some ...OK.

task 5(学“逛”超市,用上新学的单词和句型)

这个设计从讨论买什么商品到模拟在超市购物,整个一堂课都围绕着这份普通的超市广告展开。学生热烈参与其中,甚至有人提出放学后一起带着“英语”逛逛超市。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

四、渗透文化意识,拓展思维空间

“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就适时的渗透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意识。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中礼貌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诸如“please”、“thanks”之类的词使用频率比中文的对应词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他们就很难理解下面这段对话: 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 please?”再如,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B:“Thank you.”这里,假设B不了解以上“文化”,她会谦虚的回答:“NO. Not good.”然而,这样的回答令英美人士瞠目结舌。

上一篇:谈班主任工作的几个转变 下一篇:盘活亲子教育,成就有效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