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不同经济层次社区人群对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影响的分析

时间:2022-07-13 06:13:38

沧州市不同经济层次社区人群对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影响的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经济层次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的差异性。方法:对慢性病患者1072例进行就医依从率、疾病控制达标率和死亡率的对照性研究。结果:就医依从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高、低收入患者,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济的差异性对社区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不同经济层次 社区 慢性病防治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55

资料与方法

三个社区共计1072例慢病患者,平均年龄67±18岁,平均病程12±10年。把三个社区的慢病患者按照其所辖社区分为三组,分别为:高收入社区慢病患者(A组)270例、中等收入社区慢病患者(B组)384例、低收入社区慢病患者(C组)418例。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卫生人力结构和配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对A、B、C组患者于2007年6月~2008年12月(共18个月)通过社区门诊定期就医随访、健康教育、体格检查(包括定期为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血糖血脂和心电图等生化功能检查等)等方式,进行就医依从率、疾病控制达标率和死亡率的对照性研究,其中就医依从率包括门诊定期就医随访率、健康教育参与率、慢病用药方案依从率3个指标,疾病控制达标率包括血压生化指标控制率和慢病复发率两个指标。

统计学处理:用SPSS计算机软件进行ANOVA分析,组间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法进行比较。

结 果

三组患者在社区慢病防治管理效果的比较:三组患者在门诊定期就医随访率、健康教育参与率和慢病用药方案依从率三个方面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疾病控制达标率从血压生化指标控制和慢病复发率进行组间比较,两个考核指标均显示A、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A、B组对照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与C组对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作为21世纪卫生保健的目标[1]。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提高预期寿命值,是健康老龄化目标的核心内容[2,3]。这项工作需要联合发挥社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的五大功能,它既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又是工作的难点[4]。

经济条件的不均衡影响社区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造成工作难易程度各异,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本社区居民具体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本社区摸索出个体化的慢病防治管理方案,使这项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做到实处,真正使老年慢性病患者从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刘杰.健康教育对改变心血管病患者不良生活行为的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547.

2 程颖莲.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中国全科医学,2004,9:35-37.

3 王立义.社区慢性病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上海预防医学,2003,15(9):647-649.

4 李广玉.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路探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2):86-87.

上一篇:经鼻盲气管内插管在普通病区抢救中的应用 下一篇: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