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时间:2022-07-13 04:30:05

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更应遵循源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中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这一要求明确了小学阶段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该寓于生活实际,并且运用于生活实际。鉴于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其实离我们很近。为此,在教学数学知识时,以教材为蓝本,尽量创设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且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领悟新知识。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方法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数学教学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更加鲜活、生动。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恰当组织教学。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把数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让学生切实领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不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上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有效提问”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期小学生自主阅读技能指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