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方案制定 强化技术保障充分发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作用

时间:2022-07-13 01:51:17

注重方案制定 强化技术保障充分发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作用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陕西省高度重视,扎实开展了政策宣传、方案制定、申报审核、设施建设、检查验收、人员培训等工作,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14年,陕西省在8个市18个县、区实施项目。据初步统计,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资1.25亿元,建设初加工设施616座,其中,果蔬组装式冷藏库324座,马铃薯贮藏窖240座,果蔬干制设施52座,新增果蔬初加工能力6.8万吨,预计年新增产值将达10亿元。累计举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培训23场次,培训人员达到2500余人次。

二、项目实施成效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在陕西实施三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是真真正正的惠民工程。

一是产地初加工项目设置非常契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抓住了广大农户面临的农产品产后损失大、初加工设施匮乏、技术落后这一突出问题,深受老百姓欢迎。二是完善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初步建成了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同时,初加工设施的建设投运为精深加工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储备。三是均衡了农产品市场供应,调节供应周期,解决了群众卖难和广大消费者买难的问题,大幅提升了农业整体效益。四是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以来,陕西省果蔬价格得到稳定和提升,2014年苹果收购价格4.5~6元/斤,猕猴桃收购价格稳定在4元/斤左右,大大提高了果农收入。同时,许多合作社为农户提品的初加工服务,使农民得到了贮藏保鲜带来的增值效益。

三、主要工作措施

在全面系统总结2012年、2013年项目实施经验基础上,根据农业部20 1 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精神,陕西省进一步明确了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大对项目申报、建设质量、检查验收、资金兑付以及两次公示、两次录入、编码标识等规定程序的组织、管理、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并整合全省果蔬贮藏及干制领域的技术资源,以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为依托,成立了技术专家组,负责项目的本地化设计、技术管理手册编制、技术培训服务等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强化方案制定,注重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

依据陕西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按照连片建设、示范带动,实现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的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有关市、县主管部门、农户代表意见,制定了省级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及要求、基本原则、实施办法、技术支撑、保障措施等内容,并结合陕南生态农业、陕北有机农业、关中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优选了五大类、七个规格的设施作为建设重点,即渭北旱原建设苹果贮藏设施,秦岭北麓地区建设猕猴桃贮藏设施,陕北建设马铃薯贮藏窖、大枣烘干设施,大中城市周边县区建设蔬菜贮藏设施的方案,得到项目县区和广大实施农户的普遍认可。为了提高项目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组织有关专家深入项目实施市县进行广泛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对大枣烘干、苹果、猕猴桃、蔬菜保鲜储藏等实地考察、走访,对设施实施性能、实用性、存在问题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完成了技术方案和使用指导手册,为做好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2.强化宣传检查,注重项目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效果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赞誉,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陕西省农业厅向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已经被列为全省重点民生项目。2014年,由省纪委、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财政、农业、民政等部门联合对2012年、2013年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督导,该项目的实施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同时,省农业厅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十分关注,多次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座谈讨论,力促项目促农增效助农增收效用最大程度发挥。陕西省农业厅由厅计划处牵头,纪检室、果业局、畜牧局等处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系统督查,大大提高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群众知晓率,为项目的组织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强化技术保障,注重项目的建管用一体化

为了突出项目建设成效,提高项目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规范项目建设、管理、使用行为,确保农户对初加工设施会建、会用、会管,全面提升设施建设质量和农民初加工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作用,陕西省加大了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依据农产品的生理特性、贮藏要求,组织编印了工程实施本地化施工设计图册、技术培训指导教材和管理手册,各发放700多册,做到实施主体人手一册。该手册包含了蛋、奶、肉、茶及果蔬保鲜贮藏技术设备维护、果蔬烘干技术与设备维护、马铃薯贮藏保鲜技术等内容。同时,组织技术专家先后在陕北、陕南、关中20多个项目实施县区进行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技术培训,对建设方案、实施细则、实施要求、设施操作及管理维护及农民提出的技术问题作了详细解答,解决了群众在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强化实施程序,注重项目的公开公正公平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最关键、最薄弱、最迫切的环节,联系着千家万户,是强农工程、富民工程。为确保项目公开、公正、公平,陕西省紧把重要关口:一是申报关。就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明确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农户不超过2座,每个合作社不超过5座,而且申报者要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建设基础,有必备的项目建设用地及建设资金,以便于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的目标。二是公示关。严格执行两次公示制,即申报公示和项目验收合格资金兑付公示,做到项目主体和资金补助公开、透明。三是审核关。省级主管部门对各实施县上报的实施方案组织厅计财、省财政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了联合审核,明确实施主体和建设数量。四是建设关。充分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按照项目实施技术方案规定的材料、标准指导项目建设,确保设施质量。五是验收关。项目建成后,由县级农业、财政、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按照项目验收技术标准逐一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设施,限期整改,对验收合格的设施,经公示后兑付补助资金、喷制标志和信息登录。六是廉政关。强化资金管理。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允许将中央补助资金用于工作经费,严禁集中采购、搭车收费、套取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

四、有关建议

一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较为密集的项目,前期投入大,但一年中的使用率却相对较低,随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和建设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设施造价较高,在一些困难地区群众建设资金压力较大,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项目的补助标准。二是扩大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范围。随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初加工手段,但初加工设施仅限于贮藏保鲜,加工处理单一。目前,许多农户、合作社正逐步实施果蔬等的清洗、分选、包装的加工,建议将农产品分选、清洗、包装设施,以及陕南茶叶晒炒揉烘等环节的初加工设施纳入产地初加工项目补助范围。

上一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工... 下一篇:强化项目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多部门协同配合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