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悲剧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2-07-13 11:20:21

摘 要:关于一代名将韩信悲剧的原因,多数人想到的是“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也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性格上的缺陷、不识时务、利令智昏、感情用事等。本文将从其军事才能、性格特点、政治背景、致命失误等方面对其悲剧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不识时务;闭目塞听;自遗其咎

一代名将韩信是《史记》中典型的悲剧人物之一,一生屡建奇功、在效尽犬马之劳后,以被“骗斩于长乐钟室”、“夷灭三族”为终。究其悲剧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有的认为是其自身性格的缺陷、政治经验上的不成熟、自恃功高、利令智昏,感情用事等等。诸多原因都不无道理。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军事才能的危险性

韩信是汉初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有“战神”之誉,年纪轻轻即立下“北破魏、代,东出井陉,智取赵、协燕、定齐,南击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戬除项羽”[1]的盖世巨功,可谓“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这种卓绝的军事才能,在楚汉对峙时是克敌的利剑、裂地封侯的砝码,然而在天下已定后则变成了威胁政权的隐患、夷灭宗族的根源。韩信从小“志与众异”,在身为布衣为人所鄙时就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多次的出奇制胜更高涨了其军事上的自信,也造就了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2]的军事能力。这种过人之处不仅曾使韩信有过“二王之事,权在韩信”[3]的辉煌,给他可以“三分天下”的机会,同时也给刘邦带来过心有余悸的恐慌。尽管汉初天下已定,百姓思安,佣兵打仗已非人心所向,但韩信裂土封王的政治理想、卓绝的军事才能以及对战争的热衷,无不让刘邦寝食难安。卓绝的军事才能则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政权稳固的必要性

汉初,刘帮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政权。为保刘氏天下的长治久安,刘邦必须为后代扫清障碍、其中“异姓诸侯王”是其首要清除的对象。“异姓诸侯王”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为建立反楚同盟、夺取天下,通过册封七名功臣为王来调动拥兵自重将领积极性的一种手段。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4]。汉初时局发生变化,“异姓诸侯王”则变成了阻挡刘邦中央集权的主要障碍。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因刘邦怀疑、逼迫走上反叛道路,最终被除。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既无反状、又无他罪,都以谋反理由被杀[5]。楚王韩信是“异姓诸侯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此无论他是否与陈谋反,被除都是必然的。因此其悲剧结局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三、自身性格的缺陷性

除政治因素外,韩信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也是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韩信的性格中虽然有着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居功自傲、刚愎自用、闭目塞听、不识时务的缺陷。司马迁评价韩信“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将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居功自傲的性格。其性格上的缺陷典型的体现在他拒绝武涉和蒯通的建议。韩信为齐王,楚汉胶着苦战时,楚辩士武涉劝韩信反汉连楚,韩信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倍之不详,虽死不易” [6]。齐人蒯通深知天下之权在韩信,煞费苦心地劝他自立为王时,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7]面对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刘邦,韩信心慈手软、感情用事;面对忠贞耿介的建议,韩信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导致错失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最终“悔不用蒯通之计”。[8]

四、自遗其咎的危害性

韩信政治经验上的不成熟使其自遗其咎,后患无穷。典型事件有他两次请王和杀钟离昧。《史记》中的韩信形象,在夺赵之前重点描写韩信积极寻求用武之地、尽心尽力帮刘邦攻城拔地,立下赫赫战功。而背水一战夺赵之后则重点描写韩信的争王夺利,居功自傲。夺赵之后,韩信利令智昏,“请立张耳为赵王”,超越自己的军事职责,对刘邦的政治任命指手画脚,这种僭越的大忌暴露出了韩信的得意忘形和政治上的不成熟。在韩信自请立为齐王时,刘邦已对其大为不满,因张良、陈平力劝“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被现实所遏才听从了张、陈的建议[9]。虽然两次请王都得以成功,但刘邦早已心生不悦,为韩信的悲剧埋下祸根。不管韩信内心有没有“生变”,韩信的言行都已经让刘邦及刘邦身边的谋臣感觉到了“变生”的可能,对其心存戒备。韩信的政治理想满足于封王而无心称帝,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遇而不自知,大权在握时“不忍背汉,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因判断失误,错失良机,贬为楚王被诬谋反时,仍幻想自己功高“自度无罪”,杀好友钟离昧以表忠心,这种愚昧之举将其政治弱点暴露无余。

综上所述,韩信悲剧的原因主要由政治性因素及自身性格特点等因素造成。其卓绝的军事才能与安于封王政治理想的不协调,汉初刘邦巩固政权的需要,韩信自身居功自傲、闭目塞听、政治经验不成熟、不识时务、自遗其咎等因素都造成了其悲剧性的结局。

参考文献:

[1]刘玲娣.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J].阴山学刊,2004(7)

[2] [3] [6] [7]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

[4] [5]林淑兰.浅论一代名将韩信的悲剧根源 [J].北方文学,2012(5)

[8]潘林章.淮阴侯寒心的性格弱点分析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3)

[9]高岩.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J].绥化学院学报,2008(12)

作者简介:杨桦(1981.8-),女,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上一篇:希腊女神与红楼女儿性格探源 下一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