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7-13 10:15:29

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方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加强自身的建设,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念,通过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进而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的得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对于知识,如果你想要获取它,就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对于需要学习的人,不应该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相关的发现,最好是亲自去感受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认识相关的事物,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下面的题目:“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对于这样一个题目,学生肯定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先运用相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即:“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个题目在题干上就比刚刚那个题目容易些,学生对这个题目也相对比较熟悉。[1]之后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下面的题目和上面的题目进行对比,最后得出上面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牢固掌握。

二、分析归纳,促进思考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材,教师要能够将很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思考,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一些万能的公式。经过学生的不断交流和探讨,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于小学数学中 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也就是说: 平面图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外,圆形的面积也是可以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也就是说,圆的面积公式也算是适用于这样一个万能的面积计算公式。[2]学生在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之后,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平面图形的一些计算的方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对于事物状态的一种迅速识别、理解和判断的一种能力。它不会经过明显的、中间环节的推理,但是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速地发现一些问题中的关键因素,能够使逻辑能力不断的升华。它具有很多特点,包括直接性、猜想性和不可解释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对于科学创造的过程中,从相关经验到实际上去解决这些问题是没有逻辑上的思维的,它靠的是直觉和灵感。在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的演示或是带领学生对某些数学形式进行观察,从而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动手减减、拼拼之外,更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公式推导的过程。也就是课本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长度,高和梯形是一样的,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抓住这个公式,并且让学生牢牢地记在心里,这样在之后运用公式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不会漏掉其中的某个部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活跃起来,也就是说通过直觉思维,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乐于组织、善于引导,真正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放在心上,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穆瑞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 2013(1).

[2]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8).

上一篇: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困难与方法 下一篇: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