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时间:2022-07-13 09:24:57

【摘 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涉及诸多应用软件,虽各有侧重,但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点。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它们的共性,并运用知识点的迁移实现融会贯通;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技术的过程中体会“用”技术的快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信息素养;技术;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3-0059-03

英国思想家罗素说过:“技术给了人一种能力感:感觉人类远不再像从前的时代那么任凭摆布了。但是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能力,不是个人能力。”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在课程中虽然涉及诸如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工具软件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但它们在某些基本功能上有着共同点,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理清教学思路,架构知识点之间的互通桥梁以做到融会贯通,还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在学习和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2年暑期,我区组织全体信息技术教师依托玄武区Moodle平台开展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以下简称为“标准”)的研讨和学习交流活动,并要求教师对照标准要求,完成一份暑期研修作业(课堂教学优化案例或主题教学反思)。本文结合主题挑选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化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学习标准的体会与反思成果。

案例一《一节失败的市赛课教学反思》片段(南京十三中红山校区 郝启强)

背景:《初识Excel》作为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界面,初步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并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对数据进行甄别、整理。

【自我反思】教学设计一的过程中规中矩、波澜不惊,对于市级赛课而言略显平淡,没有出彩之处。从课堂学生反应来看,学生倒是在安安静静地尝试自学,但是随之也发现个别学生不会打开Excel软件,学生自学的效果也不佳,回答正确率不高。

在Excel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环节,工作簿与工作表、单元格地址与当前活动单元格、行号列号的理解与区分等,采用课件展示对比图片,以及具体操作的对比。我的预设是,学生能够通过讲解演示来理解并区分这些知识点,但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把学生给绕晕了,所以在“任务二”的操作上,不少学生容易混淆。Excel中的基本概念(如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个小难点,很明显,我并没能成功突破这个重难点,对于一个简单的概念辨析,我花的时间不少,但学生记忆却不深刻,反而造成了混淆,效果适得其反。

【反思提升】作为一节入门课,在新软件窗口构成元素介绍方面,应该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迅速入手。Excel与Word同属于Office办公软件,二者有着相似的窗口与操作方法,因此,可以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新软件。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学的目的不明确,如果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新知,针对性会更强。

对于概念的辨析,应该弱化概念的死记硬背,更强调学生的理解。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将生涩难懂的概念比喻成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学生的理解会深刻得多。教师的讲解与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但在概念知识较多的环节上,过多的讲解不一定能带来透彻的理解,我们可以适时采用以练代讲的设计,既能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又能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自己得出结论,明晰差异。

【案例点评】在非零起点的基础上,应系统地培养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尤其是迁移应用。譬如,学习完Flash中“层”的概念后,学生也会对Photoshop中的层以及FrontPage中的层有更好的理性认识。课堂中迁移能力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课堂上涌动的激情由旧知向新知延伸,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有的还很抽象,显得很深奥。如果恰到好处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案例二《切换角度,体验别样的精彩》片段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包桂霞)

背景:HTML在初中教学中是个难点,其中涉及各种标记和代码规则,知识比较抽象。初二的学生还习惯于形象思维,第一次接触代码,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基础。

【自我反思】在使用教学设计一进行课堂教学后,我从学生的眼神中察觉到他们学起来很费劲、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表现让我反思,这节课的知识原本就枯燥,每个知识点先由教师讲解其含义、作用,再让学生去操作实践。这如同去一家餐馆就餐,替对方把可口的饭菜嚼好,只告诉对方味道,学生虽然吃饱了,但是食之无味,教师剥夺了他们品味美食的乐趣。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十分被动,成功是有的,但是没有思考,没有发现,更没有惊喜。长此以往,课堂将成为“讲堂”,学将不学。

在实践阶段需要学生录入HTML代码,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仅是识别HTML代码,录入的过程增加了学习难度,并且学生在代码视图中录入代码,再通过预览模式观看效果,在两种模式间不停地切换,十分麻烦。

【反思提升】知识点不由教师抛出,改由学生体验,进而发现知识,教师起着引导、归纳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二中,通过魔术让学生对HTML与网页之间的关系有直观的体验之后,再介绍HTML代码的作用。如先观察空白网页的代码,看到效果之后,再了解HTML代码的基本结构;如学习head、body以及其他标记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并与对比编辑前后代码的变化,了解代码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二中,请学生将视图切换到“拆分”视图(包含“设计”和“代码”两种模式),在设计视图中编辑网页时,用Word等已经掌握的文字编辑工具将代码录入后直接复制到编辑器中,通过修改参数同步观察网页的变化。

教学设计二中增加了“魔术”导入这一环节后,课堂教学从一开始便高潮迭起,更像一篇探险小说,学生从魔术之初的兴奋、惊奇和跃跃欲试,到惊喜与将信将疑,再到异口同声、恍然大悟,最终满脸喜悦、意犹未尽,期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学生是主人,只有他们体验了、感悟了,课堂才能发挥作用。作为教师,要了解课堂的本质,只有认识课堂的真面目,才能设计好适合课堂的教案,教学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案例点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许多应用软件的功能是可替代的,为有效地排除干扰因素,突出教学核心,进行“针对性设计”,可以选择使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应用软件进行替代以实现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应用软件本身有助于教学的功能,最终实现学生从“学技术”到“用技术”的终极目标。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软硬件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具体知识很快就会过时,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要求。

目前,流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与常用应用软件中的窗口操作、菜单操作方法有着共同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只有抓住它们共性的、相对稳定的一面,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实践能力的举一反三,才能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探究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学以致用,真正实现感悟信息文化、顺应信息文化、内化信息文化的目标,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3).

[3]李冬梅.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5).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对提高技校烹饪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2012湖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