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孝曾:“谭”字重千钧

时间:2022-07-13 07:15:12

一个“谭”字,对于谭孝曾来说,又何止是千钧之重。身为谭门后代,谭孝曾的身上既笼罩着无比的荣耀,又承载着无尽的压力。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的他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传承谭派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生之年,他将致力于这项事业,不仅仅是为了家族本身,更关系到整个京剧的发展进程。

虽然从谭派中又发展出诸多流派,但谭派仍旧是京剧中的主干,影响深远。“比如‘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的唱段,将近200年来,甭管是什么派别,主旋律都没有变。只是各个流派在某一句或某个词上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有各自流派的风格,把腔稍微改一改。”谈起高祖谭鑫培,谭孝曾充满了敬佩,“他的艺术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认为应该把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京剧艺术的贡献提升到‘谭鑫培艺术体系’的高度”。

谭派的唱腔

在“时尚黄腔喊似雷”的京剧形成初期,唱腔艺术崇尚高直响亮、气势酣畅。而谭鑫培创造性地采用“云遮月”的嗓音,将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古朴。

“高祖谭鑫培集诸家之长,在唱腔上打破传统局限,吸取各种行当、多种曲调的唱法,大胆创新。”对于谭孝曾来说,谭鑫培像一座永远不能企及的高峰。正是高祖的“虚怀若谷”和“融会贯通”,谭派才能屹立于世。

据1943年出刊的《三六九画报》载:“谭鑫培演戏……最特长者,即其腔调变化多数。其腔调有西皮腔转用于二黄腔者,有由二黄腔转用于西皮腔者,有借用于青衣腔者,有借用于小生腔者,有脱化于秦腔者,有脱化于大鼓腔者……”

谭鑫培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将不同人物的感情刻画得极其到位。《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杰作。

由谭富英创立的“新谭派”则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格。“我的爷爷谭富英吸收了谭鑫培、余叔岩等前辈的长处,结合自己嘹亮宽广的嗓音,将余叔岩在演唱中的一些‘擞音’简化成‘立音’,节奏更加紧凑。逐渐形成了洒脱明快的艺术风格。”谭孝曾如是说。

汪曾祺先生曾在《马谭张裘赵――中国京剧院五大头牌》中描述过谭富英的“唱”,写得分外贴切精彩。

听谭富英听一个“痛快”。谭富英年轻时嗓音“没挡”,当时戏曲报刊都说他是“天赋佳喉”,底气充足。一出《定军山》,“敌营打罢得胜的鼓哇呃”,一口气,高亮脆爽,游刃有余,不但剧场里“炸了窝”,连剧场外拉洋车的也一齐叫好――他的声音一直传到场外。“三次开弓新月样”“来来来带过爷的马能行”,同样是满堂的采,从来没有“漂”过。一说京剧唱词不通,都得举出“马能行”,然而《定军山》的“马能行”没法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漂亮的花腔,“行”字是“脑后摘音”,改了即无此效果。

谭派的人物塑造

“现在学习谭派的人相对较少。”谭孝曾坦言,原因是谭派对演员的综合素质非常高,综合唱念做打舞于一身。他对两位师弟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张克和上海戏曲学院副院长王立军赞赏有加:“张克最初学的是杨派老生,在全国已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仍孜孜不倦地追求。王立军也如是,他从前以武生为主,但他对老生情有独钟,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

谭派之难,谭孝曾深有体会。不但要具备一副好嗓子和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在塑造人物方面要有“灵性和悟性”。高祖谭鑫培一生中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著名票友陈彦衡曾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塑造人物切忌‘一道汤’,应当是一人千面。很多中青年演员容易走入误区――不是在演人物,而是在演自己。原因是底蕴不够深厚,缺少名师指点――不只是有‘名’,而且要‘明’白。希望青年演员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戏,沽名钓誉要不得。”谭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而父亲谭元寿塑造的《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同样是京剧历史上的经典,当时无人能替,谭元寿一直是一个人扮演。“样板戏的塑造之所以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必须选择拥有几十年舞台经验的演员去塑造,需要演员具备深厚的传统京剧艺术基础。”谭孝曾介绍说,“塑造现代戏的人物离不开传统戏的基础。唱,基本上以谭余派为主,高亢激昂,体现英雄形象;打,一招一式都是传统戏的身段,拉山膀,起云手、踢腿……都是从传统戏‘化’过来的。如果没有一定传统戏的基础,其表演就是话剧加唱;没有京剧程式化的动作,塑造出来的人物是硬邦邦的。通过样板戏就能看出传统戏的根基有多深。”

京剧是口传心授的艺术

“京剧是口传心授的艺术,没有老师手把手教、一点一点抠,是成不了角儿的。跟录老师(录音机、录像机)学戏,丧失了原汁原味。”谭孝曾一再强调口传心授的重要性。“传帮带”是京剧的传统,举例来说,谭鑫培亲自带出了杨小楼、余叔岩等名家,建国以后,北京京剧院有马、谭、张、裘四大头牌教授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等人。如今,在北京京剧院举办的“传承之旅”全球巡演中,谭孝曾等“九大头牌”继续带领青年演员走向成熟。

父亲谭元寿为谭派的传承倾注了一生心血。谭孝曾的二位师弟张克和王立军都感到非常幸运,他们在80年代拜谭元寿先生为师,正赶上先生“最棒的时候”。当时,谭元寿先生正活跃在舞台上,能够观摩先生的演出并得到他的指点,令两位学生获益匪浅。“父亲对他们二人特别疼爱,只要他们有演出,父亲必到现场‘把场’。 我和儿子有点滴成绩,或者徒弟们有了进步,老爷子发自内心地高兴。”谭孝曾笑着说。

如今,《定军山》《打渔杀家》《失・空・斩》《战太平》《阳平关》《将相和》《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等谭派剧目仍是各大剧团的老生重头剧目,常演常新。可见谭派的魅力在新时代里光芒不减。

“谭”这个姓氏可以见证中国京剧的发展。身为谭门之后,“传承”二字永远是重中之重。“如今,谭派弟子大约有20人左右,我们谭家人承载的压力和责任更大,观众对我们的期望值很高。尤其是对我儿子,都希望他能更好地继承谭派艺术。可是谈何容易,不付出行吗?大家只看到舞台上的辉煌,没有看到背后的艰辛。只有加倍的付出和磨砺,才能达到观众的要求。”

2011年11月,上海戏曲学院成立了谭鑫培艺术研究室;2012年,谭派艺术发展促进会在天津成立,谭孝曾出任会长;由谭孝曾发起,位于武汉,占地面积3600亩的谭鑫培公园也在积极建设中。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谭家人和谭派传人的坚守下,谭派艺术势必会迎来一个更加明朗的未来。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做点实事,为师兄弟们创造机会,为儿子多铺铺路,更顺畅地发展。”谭孝曾朴实地道出了自己的愿望,“我们谭派弟子特别团结,每次搞活动,只要老爷子或者我一句话,全部到场。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欣慰。”

上一篇:厚道楼长陶玉珍 下一篇:艺海兰心 桃李芳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