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屈孕酮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应用效果初步研究

时间:2022-07-13 07:01:01

地屈孕酮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应用效果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地屈孕酮在治疗先兆流产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82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给予黄体酮和地屈孕酮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和干预组的保胎成功率分析,实践证明,干预组保胎成功率为92.7%,对照组保胎成功率为85.3%,干预组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率分析,干预组的不良反应率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82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资料如下: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都是4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4-34岁,平均年龄(26.6±1.1)岁。干预组患者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26.5±1.6)岁。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给予黄体酮进行治疗,20mg/d,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治疗,直到病症消失。干预组给予地屈孕酮治疗,首次剂量为40mg,后12h口服10mg,用到病症消失。治疗三周后观察治疗效果[1]。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当P

2.结果

2.1 对照组和干预组的保胎成功率

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和干预组的保胎成功率分析,实践证明,干预组中35例患者保胎成功,保胎成功率为92.7%,对照组保胎程度患者35例,保胎成功率为85.3%,干预组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后差异明显(p

2.2 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率分析,实践证明,干预组中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4.8%,甲组中4例患者出现不良炎症,其不良反应率为9.7%,干预组的不良反应率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孕期患者容易出现先兆流产的现象,尤其是胎盘没有完全形成前,流产率比较高,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胎盘没有完全形成前,流产率比较高,多是和黄体功能不全存在一定的联系。临床研究中多是采用肌肉注射黄体酮的方式,其效果明显,能促进内源性孕酮分泌,对绒毛缺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促进蜕膜生长,加速胎儿成熟,但是肌肉注射可能会存在皮肤过敏或者其他不良反应,针对其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提前对患者病症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2]。

地屈孕酮和孕酮结构类似,能减少母体对胚胎的影响,调节优势明显,此外母胎界面淋巴组织细胞增殖后,如果存在不良用药的现象,会形成刺激,导致子宫收缩。地屈孕酮在治疗先兆流产中优势明显,用药后宫颈机制产生抑制作用,能促进受精卵种植率,在维持妊娠和降低流产率中起到突出的作用[3]。此外地屈孕酮服用便利,用于保胎治疗中安全性较高。实验证明,地屈孕酮合成非细胞毒性Th2型细胞因子激活后,能促进胎盘功能的恢复,进而实现有序治疗。从治疗安全性来说,地屈孕酮和黄体酮效果一致,生物利用率较高,不含有雌激素和雄激素,安全性高。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做好患者病症分析工作,结合具体要求给予治疗,避免病症恶化。如果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会出现内源性孕激素受到干扰,无法发挥保胎作用,必须引起重视,合理给药[4]。

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和干预组的保胎成功率分析,实践证明,干预组保胎成功率为92.7%,对照组保胎成功率为85.3%,干预组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率分析,实践证明,干预组不良反应率为4.8%,甲组不良反应率为9.7%,干预组的不良反应率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地屈孕酮在治疗先兆流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智力,王国纬,南燕燕.地屈孕酮用于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5(02):14-15.

[2]闫少甫.地屈孕酮用于治疗农村孕妇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4(12):35-36.

[3]张扬,俞美娟.地屈孕酮与黄体酮用于治疗先兆流a的临床效果比较[J].生殖医学杂志,2014,11(01):880-883.

[4]蔡晓红,马强.地屈孕酮用于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08(20):2906-2907.

[5]熊红.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用药效果初步评定与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09(13):120-121.

上一篇:转化医学视角下医院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下一篇: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现状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