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21例伤寒患者分析

时间:2022-07-13 05:12:44

贫困山区21例伤寒患者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贫困山区伤寒的病因、临床表现、传染特点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并随访观察。结果:临床表现以高热为主病例多见,中毒症状重,部分有腹痛,腹泻,21例病例均饮食环境差,对疾病防治认识差,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伤寒具有明显水源传染性,贫困上区伤寒具有传染性快,中毒症状重等特征,需综合防治。

关键词 贫困山区伤寒 水源传播 综合防治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1]。具有群体发病、传染性强等特点。云南省墨江县是部级特贫困山区县,也是全国惟一的哈尼族自治县,90%以上都属于山区,大多数人生活在山区,饮水卫生习惯差。现收集21例在墨江县基层工作时的伤寒患者资料,回顾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对贫困山区伤寒的防治。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9月收治伤寒患者21例,女12例,男9例,年龄24~60岁,平均42岁,均居住于同一山区,为哈尼族,21例患者均符合伤寒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21例患者均有高热(体温>39℃)、乏力、懒言、精神差等。3例腹泻黄色稀便,2~3次/日,持续1~3天。体征:都有表情冷漠,7例左下腹轻压痛,1例有玫瑰疹。

辅助检查,所有病例血、尿、粪常规正常。胸片未发现异常。伤寒抗体检测均为阳性,嗜酸粒细胞均减少,20例血培养阳性,大便培养阳性10例;血生化肝功、肾功基本正常,钾低于正常3例。

方法:调查21例伤寒患者的饮水水源、饮食生活卫生,周围环境及社会活动情况等,并予喹诺酮类(氧氟沙星)抗感染处理。

结 果

21例患者均属一个山区,水源为简单收集山泉水,无水池及消毒措施,习惯饮生水、人畜共居,社会活动聚会多,对疾病的认识少,公共卫生差、无公厕等,氧氟沙星治疗效果较好。

讨 论

伤寒是一种伤寒菌引起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为消化道传播,患者在潜伏期内便可排菌,病后2~4周排菌最多,每克粪便所含菌可多达106~109[2]。而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在本组病例中,居民无公厕,随地大便,是带菌大便可能污染水源;另外水源无明显保护措施,以及消毒设施,没有专人管理等,都可能使水源污染。同时,本地哈尼族居住地,文化素质低,高中以上文化仅有几个,对医药的认识少,饮食卫生习惯差,人畜共居,同处一屋,导致苍蝇传播;活动多、聚会多,也导致日常接触及食物传播增多。缺医少药,给疾病的防治带来困难,使少部分人变成慢性带菌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等等,都导致我县哈尼族伤寒的流行,不能彻底防治。要防治哈尼族伤寒的流行,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要做好贫困山区哈尼族伤寒的防治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政府加强投资力度,彻底改善水源管理,加强卫生,修水池以及消毒物品的使用,使用自来水管,专人管理,建公厕,加快农村合作医疗;②政府应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对疾病的认识;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水平;④政府应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帮助哈尼人们走向致富道路。

总之,应从多方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应麟.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5.

2 戴白英.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6.

上一篇:婴幼儿包痉的社区早期干预效果观察325例 下一篇:抗生素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