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极拳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训练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7-13 02:59:32

对太极拳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训练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1.1 选题背景

太极拳是我们当代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组织教学中把团体心理训练内容结合性的引入,使之与拳式的教学有机地结合,以增加学生们之间的自信心、凝聚力和探索热情,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太极拳的技能要领,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的深入掌握和理解。本文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利用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时的考核成绩作为实验参考数据,对这些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结果显示为,太极拳教学中因为对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引入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热情有明显的效果。这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突破固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1.2 相关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太极拳,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运动涵养被世人广为发扬传颂,其特点为中正安舒、圆活轻灵、慢匀松柔、刚柔相济、开合有序,动时犹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绝。这项传统运动既高雅又自然,令运动的身心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运动者在长期较高级的愉悦享受中,使疾病减退甚至消失,令身心更加健康,究其心理学形式主要为注意、想象和意向。

团体心理训练又被称为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以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体验式培训且作为媒介手段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方式。在心理行为训练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符合组织团队建设、个体情景应对的相关形式和内容,让参与训练的受训人员在特定场景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心理体验,在团队组织合作中增强团队间的了解、沟通与融合,从而更有效缓解个体压力与组织压力。

本文对实验班的学生在教学中进行团体自信心的训练,将太极拳教学和团体心理训练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要领,增强意志品质,消除身心疲倦,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石家庄市二十七中高二年级的40名同学,并分为两个班,一班20人,为实验班,二班20人,为对照班。两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及对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认知情况基本相同。在实施教学实验之前,这两班学生均未进行过传统太极拳运动的学习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同学的基础情况进行了测验。

2.2 研究方法

采用教学实验法实施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标准、场地等均相同。对照班以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班将引入团体心理训练进行太极拳教学。

2.3教学方法实施

2.3 1实验班

实验班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在开始教学的准备活动时间里内(30分钟)实施团体心理训练。在开展团体的前置工作中,需进行签团体成员契约书、团体辅导记录、团体受训成员心得记录表。团体初始期的教学实施重点为塑造温馨舒适的气氛,在相对无压力状态下开展相互认识活动,澄清受训成员的期待与团体的导向,建立动作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期进行成员分享活动,激发团体的活力与动力,引发成员中不同层次的自我表露活动,进行检视团体、探讨人际关系的交流活动。在教学临近结束时,参与成员难免会有恋恋不舍、悬而未决的问题或如释重负的感觉,因此教师除了须以身作则,保持较高的自我开放、尊重支持、积极负责的态度之余,还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回味整个团体经历和经验,让各成员彼此分享给予与接受反馈,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与团体评估,使学生间互相祝福期许和增强激励。

2.3 2对照班

实施常规教学模式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施教学一学期之余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系统考评。通过比较,实验班因为加入了团体心理的训练教学后,能够更快速的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且整体取得较高的考评成绩,全班为百分之百的合格率,由此实验班学生的自信心、凝聚力、人际关系等较之对照班更为优异。

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总成绩比较

组别

N

优(90分以上)%

良(80--89分)%

及格(60--79分)%

不及格%

实验班

20

3 15%

10 50%

对照班

20

6 30%

3 15%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动作难度程度的比较

组别

N

优(90分以上)%

良(80--89分)%

及格(60--79分)%

不及格%

实验班

20

4 20%

5 25%

对照班

20

1 5%

1 5%

4 25%

表3实验班与对照班动作完成的比较

组别

N

优(90分以上)%

良(80--89分)%

及格(60--79分)%

不及格%

实验班

20

18 90%

2 10%

对照班

20

13 65%

4 20%

3 15%

由表1和表2数据可得出,由于实验班引入了团体心理训练内容,使参与学生的思维与运动有机整合起来,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明显多于对照班,经统计学spss方法处理可知,以上两种教学模式存在差异较为明显,而由表3可知,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内容为补充,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团队凝聚力,使学生在课堂中互帮互学,使整套太极拳二十四式动作的通过率达到百分之百,更使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均在良好之上。通过以上对照比较,太极拳教学中实验班在引入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后,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中的技术技评。

4小结与建议

4.1传统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团体心理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师授课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并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学生了解学习传统体育的热情被激发,更好地领悟动作要领,也相对缩短了授课的时间,彰显出这种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必要和积极意义。

4.2规范团体心理训练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要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并有利于与体育教学的衔接为基础,对团体心理训练的内容选择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4.3通过实验对照表明,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训练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这符合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更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增长。

4.4体育教学和团体心理训练的器材可适当通用,这在教学相长中以节约资源为基础更促使创新教学思路,亦拓展了学生身心。

4.5将团体心理训练的方法广泛推广运用于普通大、中、小院校太极拳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玉增.论太极拳的文化底蕴和哲理田.体育科技,2013・增刊.

[2]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2011.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9.

[4]自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5.

上一篇:基于中国古代体育休闲的发展进程论新时期 下一篇:刍议小学生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