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受贿故意的认定

时间:2022-07-13 01:38:00

论共同受贿故意的认定

当前,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职务型犯罪日趋严重,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其特征表现为:一是查处的案件越来越多;二是犯罪数额越来越大;三是犯罪嫌疑人职务越来越高;四是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隐蔽。在职务犯罪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共同受贿造成的社会影响之大,危害之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着重就共同受贿故意的认定问题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以就教于同仁。

1 共同犯罪故意与共同受贿犯罪故意的实质内涵

所谓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决意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意思联络,就是共同犯罪人之间犯罪故意的沟通和协调,是共同犯罪人互相之间明示或暗示愿意参与实施某一犯罪的意思表示。因此,行为人之间是否存在犯意联络,是共同犯罪故意能否成立的核心标准。

从受贿的主观方面来看,其认识因素包括对利用职务便利的明知、对贿赂的明知、对受贿行为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明知;其意志因素是在认识因素的基础上,积极追求请托人利益的实现及贿赂的取得。的共同犯罪,在主观方面要求各行为人之间要具有受贿犯罪的共同故意,这种受贿犯罪的共同故意实质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个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受贿犯罪的意思联络,构成共同犯罪的主观基础。

1.2 从认识因素上看:1、各行为人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受贿犯罪,而是和他人相互配合共同实施受贿犯罪;2、各行为人都认识到共同收受人取得财物与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密切相关;3、各行为人都认识到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的受贿犯罪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

1.3 从意志因素上看:各行为人在明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会损害职务廉洁性的情况下,仍然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

2 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共同受贿故意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共同受贿,难点在于共同的犯罪故意应如何认定,因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往往不会主动交代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犯罪故意。

2.1 事先无共谋的共同受贿故意认定。对于事先无共谋的受贿,从证据层面上认定其共同受贿是比较困难的。根据行为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时间的不同,事先无共谋的受贿可分为事先收受型和事后收受型。上述情形,无论是事前是否受贿、事先是否知道会有"好处",有多少"好处"都不影响的构成,这在实践中是没有异议的。但对于是否成立共同受贿,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几个公职人员在为行贿人谋取利益时,是否存在犯意联络。只要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方面都完全具备了共同受贿的共同犯罪故意,且有共同的犯罪行为,符合共同受贿的犯罪构成,就应当认定为共同受贿,并不要求相互之间一定有明示的意思表达。

2.2 事后分别收受财物的共同受贿故意的认定。几个行为人共同为他人谋取利益,事后分别收受他人贿赂在实践中有两种情形:一是行贿、受贿双方事先沟通,对"权钱交易"达成一致,受贿方积极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事后各共同受贿人分别收受他人财物;二是事先并不清楚有"权钱交易",没有积极追求贿赂的意图,共同为他人谋取利益,事后各共同受贿人分别收受财物。

3 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故意的认定——以"家庭型"共同受贿为切入点

"家庭型"共同受贿一直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中的焦点类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间"具有建立在共同财产关系上的共同利益,容易在受贿犯罪中形成共谋实施犯罪,这是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在一些级别较高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案件中,都有配偶、子女等亲属的参与,在已惩处的受贿犯罪案件中这是一种普遍而有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对于一般的其他共同受贿犯罪,"家庭型"共同受贿有其特殊的形式特征,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亲属这个中间环节,把受贿犯罪一分为二:一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另一个是家属收取财物。把这两个行为串联起来的是共同的犯罪意图,这就涉及到一个犯罪意图如何在几个犯罪嫌疑人之间串通的问题,弄清了这个问题,也就等于弄清了共同受贿犯罪的主观方面。笔者认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其对于亲属收受或索取财物的行为的认知不能要求过严也不能要求过宽。第一,在司法实践中不能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对其亲属收受贿赂,无论明知与否,都认定其存在主观上的共同故意,并承担罪责;第二,也不能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对亲属接受的每一件贿赂物都知道,或者有证据证明亲属事后告知才能确认有受贿的故意。前者容易导致客观归罪,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后者把故意的范围限制得过窄,把实际上许多家庭成员之间明显存在故意的情况排除在外。因为家庭成员之间长期生活在一起,可能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的沟通就会在家庭成员形成共同受贿犯罪的故意,他们之间所做的一些事情不必说得明明白白,彼此之间也可能相互知道内情。因此,在认定"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故意的过程中,行为人之间存在一个概括的故意即可达到认定标准,只要国家工作人员对其亲属受贿有了解或知道受贿在其计划之中,而不要求其知道一切详细情节,也不要求其对受贿物品、财物等了如指掌。

综上,得出现实中存在的涉嫌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几种情形:(一)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二)家属教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三)家属收受他人财物后,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四)家属在明知他人送财物是因为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了利益的情况下,收受他人财物。(五)家属收受了他人财物,但并不知道该财务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所得,也未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去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六)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利益后,指使亲属收受他人财物。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家属,在共同受贿犯罪中起重要的教唆、帮助作用,情节较严重,如家属主动向行贿人索取财物的;家属与国家工作人员一起商量,共同受贿;家属唆使,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家属事后帮助转移赃物、毁灭罪证等,应追究刑事责任。关于事后共同受贿的问题。事后受贿,即先为他人谋取利益后收受财物。对于这种酬谢性贿赂的情形是否认定为受贿,应具体情节具体分析。如果受贿者事前与行贿者没有商量,但事后主动接受行贿者的财物,应认定。反过来说,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利,而无受贿意图,他人以酬谢的名义将财物送到家中,而国家工作人员并不知情,不能以受贿论处。

上一篇:浅析船舶主机Alpha电子气缸注油器故障实例 下一篇:《北京青年》里的小伙你喜欢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