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表演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13 12:36:07

课本剧表演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课本剧的表演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的表演,课本剧的演出,将这些富有形象性的义理,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义理变成视觉形象、听觉感知,通过这些视觉形象、听觉感知的观照,就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艺术”,并从中获得新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还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是学生感官活动的“大餐”。

关键词:课本剧 表演 低年级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对学生不信任,留给学生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变少,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于了解这一层面,而失去了深层研究、挖掘的机会,从而在教师枯燥的讲授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注重了这两点,在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形过程――“想”。加之对学生的不信任,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而课本剧的表演则让学生参与进来,要想参加表演,想要把课本剧演好,表演前必须要“想”,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由之前简单的“读―说”变成了“读―想―演―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艺术表演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乐于表演。在教学中,利用这一年龄特点,把许多故事性强的课文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悟。于是我在课堂上运用了课本剧表演来展开语文教学。而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表演中的亮点也随之展现出来。

一、课本剧表演可以将课文中呆板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

我的学生在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中,有“挣断尾巴””摇尾巴”“甩尾巴”和“摆尾巴”几个不同的动作,如果靠教师讲解,学生对这几个动词的区别仍然是云里雾里,于是我让学生进行表演,参加表演的学生用纸板和布料做成的尾巴向其他学生展示了“挣断、摇、甩、摆”这几个不同的动作,这比我机械的讲解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表演的学生一起做起来。而在《两只小狮子》的表演中,扮演勤狮子的程文皓抱着狮子妈妈连撕带咬,而另一位扮演者韦斌洋为了表演到位,在讲台上就地打滚,课文中仅仅“滚、扑、撕、咬”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在学生的表演中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我们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

二、课本剧表演还可以起到以演促学的作用

因为,要编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吃透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弄清课文的艺术特色,去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把握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去研究剧本中人物形象怎样塑造。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研读,进而创作出剧本,可以想象对课文的熟知和掌握的程度。另外,要演好课本剧,还必须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把握住人物的语调和语气,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去体验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渲泻,从而有效地消化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在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一文的表演中,我的学生魏蓉扮演的棉花姑娘上场时,浑身上下沾满了碎纸屑,面对大家疑问的眼神,她解释道:“课文中不是说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吗?这些就是那可恶的蚜虫呀!”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用我们最常见的碎纸屑来代替蚜虫,这说明她对道具的运用琢磨了很长时间。接下来,她走到黑板前,垂下手,耷拉着脑袋,那生病的样子像极了。当燕子、啄木鸟、青蛙来到她面前时,她微微抬头,可怜兮兮地说:“请您帮我捉害虫吧!”那微弱的语调中充满了对健康的向往和渴望。而当七星瓢虫吃完了蚜虫后,她慢慢地抬起头,缓缓地举起手,逐渐绽放笑容,这三个动作,将“病好了”这一过程形象、生动而且直观地展现了出来。在这次的表演中,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她对课文中棉花姑娘的动作细节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这样的表演比例行公事地向学生讲解课文,更富有艺术魅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课本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得到了提高,更加丰富和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三、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的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表他们对表演的看法,不仅指出了表演中的亮点,同时也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不足。如《棉花姑娘》的表演中,学生提到:啄木鸟要飞上场,青蛙要跳着上场,还要用惊奇的语气读:“你们是谁呀?”等等。只有熟悉文本,在表演中认真观看,细心发现,才能找出表演中的不足和亮点,而学生能够指出这些不足,恰恰说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语文的学习中,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在思考,也在学习。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品质的学习,更是美德的养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如果把这些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说教,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而将这一教育融入到课本剧表演中,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如在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的表演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要像雄日一样,做个诚实的孩子,而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去欺骗别人。”在二年级上册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文的课本剧表演中,前面两位小猴子的扮演者都是摘了葡萄独自吃起来,而不理会其他的小动物,表演结束后就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老师,我觉得小猴子太自私了,他能摘到葡萄,别的小动物摘不到,他应该把葡萄摘下来和好朋友分享,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吃,所以我们不能和他一样,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和领悟到的哲理要比别人口头训诫得到的更深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拥有了表演的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比教师单调的讲解深刻得多,还将乏味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乐在其中,实现了激活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了语文知识,发挥了语文的教育作用。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体育运动的乐趣源自于兴趣的力量 下一篇:浅谈语文“作业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