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倾斜的方式说出”

时间:2022-07-13 12:00:26

[摘 要] 《觉醒》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女性著作。凯特•肖邦从描写19世纪美国典型家庭生活入手,无声无息地进行了一场女性书写革命。本文通过比较作品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呈现特点、发掘女主人公形象刻画角度的渐变过程及独特的女性身体感受描写,发现作家肖邦在叙事层面对男权话语的挑战,对男性叙事策略的颠覆。

[关键词] 叙事;女性形象;男权话语

凯特•肖邦是西方世界女权运动第二次高潮以来被发掘的美国妇女文学的先驱,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沉默皆因1899年其作品《觉醒》的问世。20世纪初,这部作品大胆提出妇女觉醒和追求个人自由的尖锐问题,犹如一颗炸弹顷刻间使美洲大陆沸腾起来。当时大部分报纸、杂志都有诸如此类的评论:“这是本不健康的书”“此书无法被标榜为可出版的读物”“一个真正低俗的故事”。(张燕,2000:177)。各方面的打击接踵而至:在圣路易斯《觉醒》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消失了;肖邦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了会员资格;出版商开始拒绝出版她的第三部短篇小说……肖邦深感受挫:“我从来没有预料到蓬迪里埃夫人会引起如此之大的混乱,她的行为会招致如此诅咒。如果之前有一丁点儿暗示,我会将她排除在我的作品之外。但是我发现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了”。(Nancy,1993:14)5年后作家抑郁而终。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性别歧视问题,女性作家开始探求父权制社会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觉醒》由此被重新发现、受到重视继而被奉为经典。批评家从心理分析、原型批评、意象诠释、双性同体及女性主义等社会历史角度探究了《觉醒》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却鲜有形式主义文论方面的解读。事实上,《觉醒》的恒久价值也蕴涵于其文本层面的创新。从叙述策略入手,挖掘表层叙述下隐藏的女性叙事特点,便会发现《觉醒》在参与男性大合唱的伪装下,进行着女性叙事的革命。

一、男性视角开篇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型叙述,全知全能的叙述人高高在上,全面地呈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传统的全知角度叙述其实远非客观,它自始至终都是以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性视角为参考坐标,小说中的明证俯拾皆是。女主人公爱德娜首次出场的身份就是其丈夫的“一件贵重财物”。蓬迪里埃先生抱怨她被太阳晒得过黑的皮肤,也是符合男权社会对“家中的天使”的形象要求。这时受压抑的爱德娜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是“用挑剔的眼光细心地查看自己的双手”,(肖邦,1991:3)担心它们不再符合她端庄贤淑的太太身份。显而易见,肖邦此时的描写遵循着男权社会对女性附属地位的要求,将男权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定传达给读者。

叙述者通过对典型的慈母形象拉蒂诺尔夫人的对比描写,开始了男性视角下的模式嵌套。“那个夏天在格兰德岛上慈母是很普遍的。这样的慈母是很容易认出来的,她们在看到心爱的幼雏受到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伤害时,总是鼓起双翼去保护他们。她们就是这样的女人:钟爱孩子、崇敬丈夫,认为抹杀自己个人的存在,并且长翅膀变成救苦救难的天使,是一种神圣的权利。”(肖邦,1991:9-10)而作者的侧面描写有意使爱德娜的行为与慈母形象相违背,“假如她的一个孩子在玩耍时摔了跤,他常常不是哭着跑到母亲怀里去寻求安慰,而是更可能自己爬起来,擦干眼泪,清除掉嘴里的泥沙,然后接着玩。”(肖邦,1991:9)叙述者没有直接道出爱德娜不会鼓起双翼去保护她的孩子,但读者对女主人公的特立独行已心领神会。随后,作者安排颠覆慈母形象的雷西小姐出场,“她是一个不惹人喜欢的矮小女人,不算年轻了;由于脾气古怪,性情傲慢,不肯尊重别人的权利,所以她差不多和这儿的每个人都争吵过。她并不好看,面孔和身材有点干瘪,眼睛很亮。她完全不修边幅……”(肖邦,1991:32)这种违反男性标准、与慈母形象对比鲜明的女艺术家被主流话语排斥在外。对这些不同形象的刻画影射了处于主流地位的男性话语对女性声音的边缘化,影响了女性的角色认同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看法。

拉蒂诺尔夫人和雷西小姐代表爱德娜心中挣扎着的两种声音:长期习以为常、代表父权社会力量的声音和有待觉醒的女性内心的声音。不难看出,作者开篇特意为读者设定了男性视角,但这种精心编排的叙事手法的真正意义何在呢?

二、女性视角潜入

肖邦的高明在于采用这种欲扬先抑的叙事策略刻画女主人公的形象。开篇处完全从男性叙述视角的要求出发,读者感到习以为常、不加提防,但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性视角一步步推进并逐渐取代男性话语权。“她非常仔细地瞧着手臂上美好、结实、富有弹性的肌肉,像是第一次见到似的。”(肖邦,1991:48)这是爱德娜第一次注视自己的身体,并且是以欣赏的眼光。由此,女性开始走出男性力量的注视和控制,关注自身的存在和需求。这样,男性所占据的强势话语地位开始受到蚕食。

“音乐晚会上,爱德娜注意到一两个男人,但是她无意顾盼撩人,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的举止品格很投她的心意,她的鉴赏力使她看中了他们。”(肖邦,1991:91)这段描述则完全打破了读者按照男性视角审视评价女性的阅读习惯。作为男性审视对象的女性,突然摆脱原来的被动地位、他者身份,跃居前台充当注视的主体开始评价男性。作者突破了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标准,大胆地将男性置于被观赏、被评判的边缘位置,这在当时社会无疑是个充满挑战意味的危险举动。作者有意将女性提升至男性的特权地位,打破了男女角色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地位。但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地、彻底地完成颠覆,视角隐形转化的游戏仍然在继续。

叙述视角又悄无声息地切回到男性人物家庭医生芒代勒先生。“他所熟知的这个倦怠的女人现在似乎闪烁着生命的火花。她言谈时显得热情洋溢、精神饱满。她的眼睛和举止中没有压抑感。她使医生联想到一只美丽、柔媚的动物在阳光下苏醒。”(肖邦,1991:92)显然,芒代勒医生对爱德娜的变化没有感到丝毫担忧或惊慌,他客观地描述了女性生命力的勃发。此时的男性视角已经名存实亡,因为芒代勒医生并没有履行他男性代表的职责,也没有像蓬迪里埃先生那样不知所措,而是采取中立的立场客观反映爱德娜的变化。这可以看成是男性视角的隐形退场,他们表面上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已经为逐渐觉醒的女性力量所占据。

当场景转换到充满男性专制力量的赛马场时,男性视角已完全没入后台,颠覆叙事达到顶峰。“她嘲笑阿罗宾对赛马的不懂装懂,她鄙夷海坎普太太的无知……她没有觉察到她的言行举止同她父亲一模一样。比赛场上的狂热使她激动得满面绯红,这像麻醉剂一样射入她的血液和头脑中……她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阿罗宾。”(肖邦,1991:98)毫无疑问,这样的言行与男性视角下的传统女性形象完全抵触。爱德娜已完全丧失了内敛、矜持等女性气质,取而代之的是男性的豪爽和激情四射。作者没有戴着男性的有色眼镜评价特立独行的女主角,而是将她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褒扬并且欣赏。肖邦此举大胆地突破了主流话语权对女性的限制和疏离,显示出女性摆脱男权社会的异化和束缚,开始确立个体身份的可能性。

三、“女性写作”的挑战

除了叙事视角的隐形转换外,作者还采用了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的“身体写作”手法,从更深的层次颠覆父权社会的言语秩序。西苏曾大声疾呼“妇女必须参加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张京媛,1992:188)她认为“女性要获得解放,首先要回归女性自身的身体与心灵体验。”(杨莉馨,2002:212)肖邦对爱德娜与罗伯特和阿罗宾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就是将女性置于中心,大胆而细腻地描写女性身体感触,彻底颠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客体化和边缘化。

通过展现爱德娜在两段恋情中的个体感受,尤其是在与阿罗宾的欲望纠葛中女性独特身体感受的反复刻画,彻底颠覆了女性被欲望化的刻板模式。“爱德娜…触动了他的手;一种像痉挛一样的快速的冲动使她的手指攫住了他的手。”(肖邦,1991:100)“她对他的手指触及她的头发感到惬意,敏感地闭上眼睛。”(肖邦,1991:109)“痉挛”“冲动”“惬意”“敏感”,这些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在肖邦笔下汩汩而出。“爱德娜捧着他的头,使他的嘴唇贴近她的。这是爱德娜生平头一次主动亲吻,他是一股情焰,点燃了她的欲望。”(肖邦,1991:110)肖邦笔下的女性不再是被观赏的对象,而是以独特的身体语言表达女性真实体验的主体。作者对爱德娜身体的坦然呈现、对其望的忠实描摹体现了一种挑战性、抗拒性的叙事姿态,也显示了女性作家尝试突破、撼动男性主流价值观的勇气。肖邦的身体语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西苏倡导的“女性身体写作”――“通过摒弃男性经验、男性视点与男性表达,体现女性建构自身话语乃至权威的努力。”(杨莉馨,2002:215)

但是女性话语的构建尚在起步阶段,仍然很难摆脱长期以来男权社会强加于身的习惯性力量。肖邦的局限在于其表现女性命运时未能突破传统的情节模式:“逾越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的女性,无可避免地会遭致痛苦和走向死亡的结局,无论她在犯下‘错误’的时候,是有意还是无心。”(杨莉馨,2002:90)作者赋予埃德娜巨大的勇气去追求自我,但仍未能逾越男权社会的藩篱。由此,不难看出肖邦所领军的女性书写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女性的书写革命道路依然漫长。

综上所述,肖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女性心理的观照和对男权的控诉,也在于其艺术层面的无声革命。她打破男性的叙述霸主地位,采用隐形的女性视角、并通过女性独特的身体写作发掘女性声音。这让人联想到美国的天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那首名诗――说出全部的真相吧,但是要以倾斜方式说出(Tell All the Truth,but Tell It Slant)。没有话语权的女性为表达自我、争得生存空间而假意采取男性观点和立场,但是其父权话语的表层叙述下隐藏着女性作家的颠覆努力。相信通过一代代女性作家们不懈的革命,女性的声音必将像小说中呼唤爱德娜的海涛声一浪高过一浪。

[参考文献]

[1] Walker Nancy A.The Awakening[M].Boston:Bedford Books of St.Martins Press,1993.

[2] [美]凯特•肖邦.觉醒[M].文忠强,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3] 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4]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张燕.浅谈凯特•肖邦的《觉醒》[J].新西部,2000(10).

[作者简介] 柴玉洁(1983― ),女,河南新乡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吕洪灵(1972― ),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论贾宝玉的“红色”形象空间 下一篇: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