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几种语文思维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7-12 11:22:19

例谈几种语文思维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

【摘 要】

本文从语文课堂出发,结合课堂实例,试图寻找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思维训练由此而提出――画面法、作文法、主问题创设法等几种方法。期望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让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发散性、敏捷性等方面获得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实践研究

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一书中提出:“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习包含“文”和“言”,这两方面的发展如果能同时帮助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实践尝试可以关联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变通性等方面入手。而要培养这几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1)教师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时,注意由浅入深,给予学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将学生思维灵活性调动起来之后,才将问题逐步深入。当学生在回答的内容令人满意时,有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点后,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思维的不同方向。由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加深的习惯,而非浅尝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问:“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接着进一步深入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尽量发散对问题的思考结论。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分析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请学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每种概括的依据,从谁的视角来看于勒的?在学生有了明确的结论之后,请学生再思考,你觉得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亲叔叔,你会带他回家吗?《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锻炼思维发散的课文。可以设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请同学们来辩论。

其次,让学生处于思维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识的敏感时期,很注重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安全心理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哪怕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的延迟给出,往往让学生因为心中有问,而更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同时,养成提前告知上课内容和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胸中有成竹,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种形式进行思维训练

初中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多数都是能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品,只要通过阅读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调动起形象思维,那么如何更深一步地引发其逻辑思维呢?

1.画面利用法。画面利用法就是通过文字想象还原画面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初中课本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画面感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还原画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传达的画面,学生可以仅仅通过读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但这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画面上。方法设计:你能把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并写下来,与同桌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将画面生成文字,这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通过与同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同样一句诗句转换的画面,却气象有所不同。那么通过“比较”,也能看到个人解读的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气质、经验等无不关联。彼此比较、吸收,说说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进一步对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法的比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再用语言组合画面。通过给画面的补白,可以较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再进行语言还原画面,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2.作文训练法。这里所说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笔者尝试的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种是改变人称重写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父亲与杰利的角度来改写故事。通过这种改写,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称的转换,故事逻辑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维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

另一种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写。这种方法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获得锻炼,也可以积累文中的词句;又可以通过这种词语文字的再运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小规模文章的仿写,是可以长期实践下去以证明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很多奇思妙想,从多个角度锻炼思维。

第三种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装》结局的续写。这种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的续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主问题的创设。主问题的精心创设,也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所谓主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创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主问题可以这样创设: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什么选择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又为什么不从正面来写,而选择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父亲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亲自送我?从父亲的买橘子的背影中、语言中和后来的信中透露了父亲怎样的爱?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文本解读中这样的主问题的精心创设,学生一定可以从中养成对文本的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思维习惯的。

以上谈到的思维训练的方法,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安排设计,并且进行灵活的运用。如果教师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灵活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度、广度、敏捷度等方面进行合理训练,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思维上获得更好的成长,反过来也将更好地学习语文。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特征、原则及发展... 下一篇: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探究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