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更新改造的调研分析与建议

时间:2022-07-12 07:33:02

关于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更新改造的调研分析与建议

摘 要: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已成为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珠海渔女作为珠海市的城市地标景观,其景区内的建筑——旅游配套设施之旧况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服务需求,影响城市景观与城市印象。因此,通过实地踏勘调研分析,整合可靠数据,提出更新改造建议,为接下来的建筑改造设计提供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珠海渔女;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调研分析;方案建议

Abstract: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and city renewal in our country or even in the world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we are facing now. The Fishing-girl, as the city-landmark-landscape of Zhuhai, the old cond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facilities within the scenic area,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of tourism service and effects to the citylandscape and city-impression. Therefore, through field reconnaissance survey analysis, integrating reliability data, put forward renewal suggestions and make ideas and evidence for the followi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renovation design.

Keywords:Zhuhai fishing-girl;fishing-girl scenic area;re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urvey analysis;suggestions of desig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38-02

1 问题的提出

珠海渔女是珠海市的城市雕塑标志景观(图1),成了游客到珠海旅游必到的旅游景点。但与日俱增的客流量给渔女景区建筑(旅游配套)带来巨大荷载——尤其是观景、休闲、娱乐、交通(停车)、消费、安全等负荷,2006年政协委员何武全在两会期间专门就珠海渔女的设施安全问上交了提案。由于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目前渔女景区建筑功能已经背离了原先的规划初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旅游服务功能。因此,更新改造珠海渔女景区建筑对提高珠海城市印象具有现实意义。

2 珠海渔女景区实地调研与分析

2.1 渔女景区调研概述

调研时间:2011年12月28日—2012年1月13日;调研地点:珠海渔女景区及周边地块;调研方法:实地勘察法、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人物访谈法;调研内容:珠海渔女历史人文与建筑现状、基地布局与土地利用、市政设施,停车服务、车流客流量、旅游开发商业环境等(图2)。

2.2 珠海渔女历史人文与渔女景区建筑现状调查

珠海渔女于1979年作为城徽雕塑而列入珠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于1982年秋落成,矗立在珠海香炉湾畔,高8.7m,重10吨,由70件花岗岩石组合而成,系我国第一座大型海边雕塑(图1),是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取义于珠海建市前是渔业县,渔泽百姓。

景区建筑是继渔女雕塑落成之后,为满足景区基础设施的需要于1988年在渔女雕塑对面依山坡而建成的旅游配套设施——位于情侣中路南侧(图3右上),渔女雕塑西南侧(图 3左上),三面环山,建筑里外满贴商业广告,日趋受损,影响城市景观(图3下)。

2.3 渔女景区布局现状与土地利用调查分析

渔女景区建筑由停车场和旅游服务配套两部分组成(图4),旅游配套包括了一楼的商品商店,二楼的陆子居——露天酒吧(图5),山顶的观景台(三葵亭)。景区位于海滨公园北边,其地块隶属海滨公园,归类于城市公园用地。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陆子居被改为餐饮,三葵亭改为海洋馆,丧失观景功能;②所有商铺都分包私营,使物价和服务不尽游客理想,影响城市印象。

2.4 渔女景区市政设施调查分析

2.4.1 渔女景区建筑供水供电情况

景区建筑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均由城市供水系统提供,从其东南侧的吉大(村)供水管网对接后通过观景台后山山体连接至景区建筑入户终端,景区用电由城市电网供应。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建设标准低——供水管线浅埋于后山山体,甚至在外,制约后山开发利用;②设备老化严重,急需维修更新;③缺乏生活用水储备设施,一旦城市供水出现故障将影响正常生活;④户外供水支管凌乱,影响美观。

2.4.2 渔女景区建筑排污情况

污水主要来自于一楼商业用房生活污水、二楼餐饮洗涤污水以及三楼海洋馆的污水。盥洗、厨房、餐饮洗涤等污水排向户外明沟后排入小钟河,厕所污水排至化粪池。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排污设施较陈旧,污水处理设备接近废弃,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污染水体;②明沟内污物沉积严重,异味明显,污染环境。

2.4.3 渔女景区公厕设置和垃圾处理情况

游客络绎不绝,但公厕却没有一个是外置的,各商铺为招揽生意把店铺里的厕所作为公厕(有标识牌),很隐蔽,游客上厕所还需当地导游领路。露天垃圾池一个3m×5m,位于停车场旁边;垃圾桶4个,分布于一楼商铺走廊前和路边。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没有独立外置的公厕,是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缺失之一;②垃圾桶(箱)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未能满足游客方便使用;③露天垃圾池不符环保要求。

图1 珠海城市标志景观——渔女雕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更新改造调研流程图

图3-渔女景区地理位置与建筑现状

图4-珠海渔女景区布局现状

图5 原陆子居——露天酒吧现已停业(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表1-2012年元旦三天假期(12月31日、1月1日、1月2日)珠海渔女景区客流量和车流量全天记录统计表

12月31日

1月1日

1月2日

2.5 渔女景区停车服务与车流客流量调查分析

选取2012年元旦三天假期记录停车位、车流量、客流量,此间的数据能充分反映出景区旅游配套功能需求状况,能为停车场和建筑改造设计提供可靠数据依据(表1)。

存在的问题分析:①从表1可见中午是停车的高峰期,停车场面积不足,车位有限,导致高峰期时小轿车在路边停靠,亦影响自驾车游客在渔女景区停留时间或不停留;②旅行团大巴车数量与平时稍有波动,而节假日小轿车出游数量剧增,停车服务压力很大。

2.6 渔女景区旅游开发商业环境调查分析

景区建筑依山而筑,山地高度距地面均不超过24m,山上草木茂盛,幽曲石板小径自山脚盘绕至山顶;但山上未有休憩亭和垃圾桶(箱),致使山上垃圾到处可见;登山入口原有一股清泉——叫文学泉,现已变成一潭污水。

渔女景区地理方位构成分析:景区方圆3公里范围内南边有九洲港和九洲机场及石花山休闲景区,北边有名亭公园、香山公园、石景山公园,西边有板障山森林公园,东边系南海。景区前面的情侣路串联以上休闲景区和港口机场,交通便利,可见渔女景区亦是发展好珠海旅游产业经济的潜在商业环境之一。

3 渔女景区调研结果与信息反馈

分析本次调研结果,市民与游客对渔女景区建筑的改造更新的建议主要是以人为本:①建筑改造设计要以人为本突出岭南风情;②增设儿童娱乐场和咖啡吧等场所;③建造渔女历史文化展览馆和后山顶歇息凉亭;④改造停车场与整合游客引导线路;⑤加强景区和渔女雕塑海廊的安全防护措施;⑥建造工程少破坏自然环境与山体等。

4 渔女景区建筑改造方案建议

旧城改造(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市民的参与,需要听取市民的意见。结合市民的意见和渔女景区的实际现状情况,建议大向改造方案如下:

4.1 改造与使用

不再新建,只在原有旧建筑旧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复原与功能重组,对建筑外观造型进行有岭南特色的景观化改造设计,对各新的功能空间重新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更新后继续使用。此方案投入成本虽低,但功能难以完整化。

4.2 保留与加建

在保留旧建筑的基础上按照改造设计方案的需要进行加建,增加使用功能空间,同时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局部调整。此方案新旧建筑结合后功能重组形成新一体,使旅游配套各功能得以完善和完整,但投入较前者大。

4.3 推平与重建

放弃原有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的旧配套,按照新设计的方案推平旧建筑后重建(包括停车场)。此方案的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景观功能上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投入成本较前二者都高。

5 结语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景区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随着城市发展日趋成熟与饱和,如何为城市景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旧建筑的重生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话题。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设计在考虑气候水文特征的同时要结合地方人文风情习俗,还要注意对地方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 陆波. 珠海渔女 傲立海畔——雕塑家潘鹤应珠海市委之邀装点江山[J]. 美术学报,1998(01).

[2] 牟红,杨梅. 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的地域文脉内核探解[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05).

[3] 戴代新,汤里平,倪亦南. 风景区建筑改造的类型学方法研究[J]. 新建筑,2011(02).

[4] 郭靖,刘莹 等译. 欧洲景观设计:实地调研[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初探郡县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城镇体系 下一篇:现代建筑仿古道路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