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城市格局研究

时间:2022-06-23 02:47:55

水泊梁山城市格局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解读梁山空间格局演变,从水、山、城三个方面对梁山城市格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梁山县城“山水孤立、山城间隔、水城相依”的城市格局特征。

关键词:水泊梁山;城市格局;山-水-城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iangshan City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search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river, hill and city, then, summarized urban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ity.

Keywords:Liangshan city;urban pattern;river-hill-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45-03

1 引言

水泊梁山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因《水浒传》一书而驰名中外。如今,历史硝烟褪尽,八百里水泊风光不再,褪去神秘色彩的梁山进入21世纪后,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缺乏其应有的城市特色,城市历史风貌荡然无存。八百里水泊梁山的重塑,不仅是梁山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水浒文化故地保护与发展的现实期望,是梁山县城市建设中不可回避的议题。要想营造富有水浒文化特色的梁山山水城市风貌,必须对梁山城市形态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 城市概况

梁山县位于济宁市、泰安市、菏泽市和河南省濮阳市交界处,地处京九经济带鲁西南与省内其它地区联系的交通要冲。县域地质构造单元属华北地台鲁中南台隆,地貌类型主要分高地、坡地、洼地三种类型,有梁山、凤凰山、龟山、小安山、独山、土山6座残丘,其余地带多为历史上的黄泛平原。

梁山东北临东平湖,西北黄河从境内穿过,南北贯穿梁济运河,众多河流流经于此,水资源比较丰富。黄河、东平湖、梁济运河也是历史上对城市发展变迁影响最大的要素,直接导致现在城市格局的形成。

图1-湖泊历史演变

3 空间格局演变历程

梁山因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在此围猎,死后葬于山麓,故名梁山,梁山县因山得名。

“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宋史》九十一卷记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这些说明梁山泊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多次决口,河水汇集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在北宋晚期水域面积最大。宋代邵博《闻见从录》卷三十也提到了“梁山泊八百里”。史料证明梁山“八百里水泊”的真实存在,然而在今天的梁山县周围,辽阔的水域已荡然无存,仅在梁山县东北的东平县留有遗存水域东平湖(见图1)。

据考证,古代梁山县最早成湖的是巨野泽,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巨野泽日益淤积,水域向北移至安山鱼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宋代的梁山泊(亦称梁山泺)。以后梁山泊不断受黄河决口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逐渐缩小,演变成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和马场湖。元代,运河从安山湖中穿过,使得这片湿地中有了一条可以行船的深沟,水流汇合到运河中流往他处,安山湖不断缩小形成现在的东平湖。东平湖连同其他四湖统称为“北五湖”,东平湖也是“北五湖”中唯一一个常年有水的湖泊。

因此,黄河溃堤、形成水域,黄河泥沙淤积、产生大量洼地,运河开凿、梳理湿地,最终形成如今梁山的水陆格局。

图2-县域水系分布

图3-城区山体分布

表1-县域主要河流一览

4 城市空间格局现状

4.1水系格局

梁山县域境内河网纵横,主要河流有黄河、梁济运河、宋金河、郓城新河、琉璃河、龟山河、流畅河、湖东排水河等(见表1、图2)。

梁济运河是梁山县主要河流,其支流众多,县域内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主要支流就有郓城新河、琉璃河、龟山河、金码河、宋金河、湖东排水河等,以梁济运河为中心形成“羽毛状”的水系网。但由于河道保护欠佳,河道淤塞严重,导致河面较窄,河道生态景观较差。

4.2山体风貌

梁山县域境内有梁山、凤山、龟山、小安山、独山、土山6座残丘(见表2、图3),面积共5.1km2,集中分布于县城内。残丘为第四系黄河冲积物掩埋后残留下的孤山,其特征由平缓的单岩层构成,丘顶浑圆,西南坡陡(约20度),东北坡缓(平均不足8度),山麓地带一般都有坡积物,表坡约5度,呈台阶状分布,北坡最为发育。植被较差,只有零星树木和杂草,景观不佳。

其中,梁山是县内最重要的山体,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主峰虎头峰位于最南部,海拔197.7m。以梁山为核心的梁山风景区是梁山县城城区的主要景观,凤山―龟山―土山呈偏西南-东北向延伸,形成了梁山西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对山体的保护力度不够,梁山开采现象严重,其他三山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欠佳。

4.3城市建设现状

梁山县城位于梁山西北侧,位于三山(梁山、龟山、凤凰山)中间的平地。城市建设以水泊南路—水泊中路—水泊北路为主轴线,并向东西两侧延伸,城市用地功能混杂,未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区。居住、公共服务等城市主要功能用地沿主轴线两侧分布,工业用地布局在建成区南、北两个方位上,正好位于城市主导风向处。

城市道路系统受限于山体格局,南北向道路间隔较为密集,东西向道路间隔稀疏,其中水泊中路和人民北路是城市内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上的交通性主干道,同时由于两侧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水泊中路还承担着生活性主干道的功能,交通压力大,常出现拥堵。

县城建筑风貌单调、乏味,除梁山风景区入口的宋街两侧建设有部分仿古商铺,其他城市建筑风貌一般,毫无历史文化特色。建筑高度以低层和多层为主,水泊中路两侧建有少量的小高层、高层建筑,局部地段的建筑配合地形变化,形成了富有一定韵律变化的城市天际线。

目前,城市建设围绕梁山山体的北、西、南三个方向,并且西部零散的村镇建设用地已呈现连续发展的趋势。同时,山体东部“依山傍水”的景观优势,及杏花村等历史资源优势将使东部成为未来梁山县城的主要发展方向,“城包山”的城市形态依稀可见(见图4)。

图4-用地发展趋势

表2-梁山县残丘一览表

4.4城市总体格局

目前,梁山县城形成一种“山水孤立、山城间隔、水城相依”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

4.4.1山水孤立、咫尺天涯

历史上,八百里水泊围绕梁山,形成山在水中,身在山中即可一览碧波万顷的壮观景象,然而原来的八百里水泊现在变成了城市、村庄和农田,山不见水、水不见山,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山体与水系之间豪无联系,山与水虽近在咫尺,确远在天涯。

4.4.2山城间隔、相互制约

城市建设用地与梁山、凤山龟山形成间隔布局,城市道路网络受山体限制,呈不规则方格状,同时梁山与凤山龟山之间形成的狭长用地,集中了县城内绝大多数的公共服务设施,但唯一贯通南北的主干道水泊中路不足以承担大量的交通流,致使城市交通经常拥堵。反过来看,大量地城市建设为抢占较好的景观位置,纷纷蔓延至山体的山麓部分,砍伐树木、开挖山体破坏了山体原有的自然景观。这种山与城的无序间隔,使得山体保护和城市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4.4.3水城相依、兴衰相连

梁济运河、龟山河、西环城河、流畅河构成了城区环城水系,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向北扩张,“环城水系”的格局已被打破,龟山河成为城市内河。水城相依将为城市提供更多可供利用的滨水景观,从而提升城市景观环境,同时,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导致城区北部毫无活力。因此,应当利用好城内水系以增强城市活力。

5 结语

八百里水泊梁山已成为历史,已从那个“绿柳垂岸,粉荷满地,水鸥翔集,风光宜人”的洼地景观时代演变成了现在的“山水孤立、山城间隔、水城相依”的城市格局,梁山的城市面貌亟待改善,重现水泊梁山的壮丽美景,是新一代“梁山好汉”们的职责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梁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梁山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04.13.

[2]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2011.4

[3]梁山县总体城市设计.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8.

上一篇:大学校园可持续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特大型桥梁的工程保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