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三进皖南

时间:2022-07-12 07:09:45

杨明,广东省大埔县人,1919年12月24日出生于大埔县百侯镇,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新四军后,他和安徽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党校校长等职,在安徽战斗和工作了一生。而在抗战时期三进皖南,成为杨明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初进皖南

1937年3月,时年18岁、还在家乡百侯中学读书的杨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卢沟桥事变的炮声激励着他,他决心报效国家、挽救民族危亡。同年10月,中共组织在百侯中学建立党支部,杨明入了党,并任党支部宣传委员。

1938年2月,原活动在闽西、闽鄂边、闽赣边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正在闽西南龙岩集结。杨明得知后,向组织上要求参加新四军,获中共大埔县委批准。可当他赶到龙岩时,部队已经向北开拨,他一直追到古田,才赶上队伍。支队政治部分配他到宣传队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部队于4月15日到达皖南歙县岩寺,这是杨明第一次来到皖南。

4月20日,新四军在岩寺完成集结编组,军政治部抽调3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工作队,在泾县茂林地区开展群众工作,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时为军部战地服务团团员的杨明也被抽调到工作队工作。在茂林期间,杨明同其他队员一起,走村串户,了解当地政治斗争情况,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新四军的主张,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群众抗日觉悟普遍提高了,竭诚拥护共产党。杨明在民运工作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大锻炼。

1938年6月,新四军在泾县广泛开展民运工作,杨明担任了泾县一区的工作队长,他把工作重点放在田坊村。时值农忙,他带领工作队队员白天帮助群众干活,晚上开展工作,迅速组建起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组织。杨明很注意培养骨干,掌握政策:开明地主胡家财不仅愿意减租减息,还准备把看家的两支驳壳枪献出来,杨明劝他将枪留着防匪保家;地主胡百万不愿实行减租减息,杨明就让农抗会主任带着贫苦农民到他家借粮,施加压力,使胡百万认同减租减息;吴家桥纸糟老板不愿给工人增加工资,杨明就支持工抗会主任领着工人罢工,贫苦工人最终取得了胜利。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泾县一区发展共产党员200多名,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骨干大多是共产党员;贫苦农民和工人通过减租减息和增加工资,得到实际利益,对共产党更加拥护。这一系列举措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

1939年春,泾县一区田坊村在减租减息过程中出现波折,土豪和乡、保长勾结县民团,民团派兵干涉减租减息活动,还开枪射穿了盘坑农抗会主任郎长连的礼帽。群众怒不可遏,缴了开枪士兵的两支驳壳枪,而民团增兵抓走了郎长连。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紧急关头,时任民运干事的杨明奉命赶往当地处理。他向群众说明与民团直接冲突要吃大亏,谈判解决才是上策。随即,他又直奔泾县县城,找到县政府民政科长程本海,请他让县长发话,谈判解决问题。县长怕事态闹大不好收拾,批评民团动武,同意谈判解决。杨明作为新四军军部的调解人主持谈判。在谈判时,民团团长和田坊村联保主任听到愤怒的群众高呼口号,颇有惧色,要杨明拿出方案来。杨明即提出三条:一、立即释放农抗会主任郎长连;二、泾县民团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破坏群众抗日的事件;三、农抗会将缴去的枪支交还泾县民团。对上述三条,双方均无异议,谈判宣告成功。杨明对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赢得了各方好评。

1941年1月,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时任新四军二支队民运股长的杨明,利用自己对皖南地形和民情熟悉的有利条件,勇敢机智地突围脱险,还积极协助负伤的中共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艰难地到达江北,回到了部队。

重返皖南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部队整编为7个师,原在皖中地区的部队连同包括杨明在内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700多名指战员被编为第七师。

1941年3月下旬的一天,原新四军二支队政委黄火星找杨明谈话,向他布置新任务: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和上级指示,派杨明带一些人返回皖南,了解那里敌、伪、顽的情况,聚集失散人员,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游击根据地。黄火星指示他“在芜湖一带抗日,以便将来向南发展”,“不要全部过江,已过江的待生息一时期后,仍可考虑派他们回到芜湖一带去”。杨明当即表示服从命令,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一天晚上,杨明带着侦察参谋陈意达和侦察员徐文海等5人,身着便服,内佩短枪,在无为县江心洲交通站的安排下,乘木船趁夜返回皖南。他们绕过日军犁桥据点,白天在湖内芦苇丛中隐蔽,等到天黑后,便来到顺安镇附近的铁湖嘴村,同中共铜陵敌前工委书记王卓等会面。

杨明一行的到来,尽管很保密,但“新四军又回来了”的消息很快被皖南老百姓口口相传,他们奔走相告,神秘地伸出4个指头(指新四军)说:“这个又回来了!”

此时,沿江地区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情况异常复杂:日、伪、顽为对付新四军,都增兵布防;而在铜陵、青阳两县的我游击队,只有二三十人,十几条枪,仅在“东西一条线,南北一弹穿”的狭长地带活动。在初步了解情况后,杨明立即派陈意达等返回江北汇报,而他在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和王卓等一起,白天在铁湖嘴、埂塘等地工作,多方寻找在皖南事变中突围的失散人员,晚上则在窑洞、麦田、树丛里睡觉。

杨明一行到达铜陵地区后,江北派彭嘉珠带来50多人的1个连,成为发展武装的骨干。接着又派来何志远、巫希权等一批干部,成立铜(陵)青(阳)南(陵)党政军委员会,何志远为书记,杨明为副书记,统一领导沿江一带的革命斗争。许多进步青年也纷纷前来参加游击队。至1941年11月,铜青南游击武装由开始的几十人发展为主力和游击2个大队,共600多人(含皖南事变中突围失散人员110多人)。铜青南游击武装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当地日伪顽的恐慌,他们开始大肆进攻,企图“剿灭”这支抗日武装。

1941年5月的一天,日军长龙山据点出来1个小分队,向铜青南游击大队驻地埂塘方向行进。得到情报后,杨明和何志远、巫希权决定要打出威风来。巫希权立即指挥队伍进入村旁岗地树林埋伏。等日军进入伏击圈后,随着一声令下,我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接着发起冲锋。日军这个小分队除跑掉1人外,其余的全被消灭,铜青南游击大队旋即转移。不多时,日军大队人马赶来,寻查新四军去向。当时,群众放风说:“刚才打皇军的是‘草鞋兵’(指顽军第一四四师)干的。”日军信以为真,就架起小钢炮向城山冲猛轰,把驻在那里的顽军打得四处奔逃。埂塘伏击战,是杨明他们重返皖南后打击日伪的第一仗,打击了日军,吓跑了驻城山冲的顽军,增强了群众的抗日信心,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

此后,杨明指挥队伍以袭击、伏击为主,打击日伪,反击顽军,增强了力量,扩大了活动范围,还奉命派小部队打通了与泾(县)旌(德)太(平)游击武装的联系。

1941年底,皖中三官山根据地遭顽军进攻,何志远奉命率铜青南游击大队主力300多人前去增援。留下的部队改为铜陵大队,由巫希权为大队长,杨明为政委,继续坚持斗争。1943年3月后,杨明任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兼铜青南大队(后改为铜青南总队)政委。1944年7月,铜青南大队升级编为皖南支队第二团第三营,杨明又重建铜青南大队。

在中共铜青南县委领导下,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高涨,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抗日组织纷纷建立,由点到面,铜青南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至1943年底,铜青南根据地东与南(陵)繁(昌)芜(湖)根据地相接,西与贵池、东至地区相连。中共皖南地委、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由江北无为迁至铜陵舒家店,很快建立了皖南专员公署,直接领导皖南的革命斗争,皖南的革命形势出现了新局面。

1945年9月下旬,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协议和中共中央的要求,皖南、苏南、浙东的新四军和党政干部全部撤至江北。杨明坚决服从命令,除留少数党政干部和武工队坚持外,率铜青南总队和党政干部移至江北。铜青南总队和南繁芜大队及两县的区、乡武装整编为皖南支队第三团,杨明任政委。

再返皖南

1945年10月3日,杨明率皖南支队三团来到无为县二垄后,就奉命赶到皖南支队队部。支队政委黄耀南拿出华中局的电报给他看:党中央要求江南主力北移后,仍留相当一部分力量在原地坚持活动。华中局要求七师政委曾希圣、副政委李步新考虑在皖南除胡明部外,再留相当于3个主力连的兵力和一批干部,坚持原地斗争。杨明深感党中央的决策英明,意义重大。经协商,最后确定让三团三营营长查富德和教导员钱秋育带2个连去。

杨明连夜赶到三营落实时,考虑到查富德、钱秋育不熟悉地方工作,回皖南坚持有困难,遂决定自己回去,于是立即给支队部写信表明意见。

黄耀南看信后,立即和支队参谋长骑马赶到三团驻地,表示同意杨明的建议,并商定由他率二团三营1个连、三团三营1个连和警卫连大部,共297人赶赴皖南。另外,黄耀南又抽调一批地方干部前往皖南配合工作。

10月5日,杨明率部再返皖南,进至铜陵县山东圩,次日来到城山冲。10多名地方干部也几乎同时赶到,带来皖江区党委的指示:组成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杨明为书记。10日,杨明在铜陵县庵门萧村主持召开沿江中心县委扩大会,正式成立沿江中心县委。会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主力均开赴中大城市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忙于接管,铜陵、繁昌一带出现暂时的平静期,要抓紧做好反“清剿”的准备。会议提出坚持皖南斗争的方针是:坚持隐蔽斗争,加紧积蓄力量,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迅速打通与胡明部的联系,背靠山区,面向沿江地区发展。确定在坚持铜(陵)青(阳)南(陵)和南(陵)繁(昌)芜(湖)两个地区外,立即着手开辟泾(县)青(阳)南(陵)地区。部队以武工队形式,分兵发动群众,分散坚持斗争,番号改为“皖南人民自卫军”,成立总队部,杨明为政委。这期间,还扩充了队伍,改善了被装,补充了弹药。

12月中旬,当军开始对铜青南地区“围剿”时,杨明除留精干武装分散坚持外,率沿江中心县委机关和主力跳出合围圈,向黄山挺进,于月底来到泾县铜山附近。沿江部队恢复新四军番号,称“新四军沿江总队”。

1946年元旦,杨明率部在太平樵山与胡明的山地游击队会师。2月,经华中分局批准,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和沿江中心县委组成皖南地委,胡明为书记,杨明为副书记。随后,苏浙皖边游击队骨干40多人由熊兆仁率领到达樵山,与胡明部会合,使苏浙皖边和皖南两个地区连成一体。时任地委委员兼沿江中心县委(后改为黄西工委)书记、沿江总队(后为黄西总队)政委的杨明,在领导黄山西部山区直到沿江地区进行反“清剿”的斗争中,重视建设主力,继续大活动、大发展。1947年秋,他率黄西总队主力向皖赣边挺进,势如破竹。

1948年12月,时任皖赣大工委委员和皖浙赣支队政委、浙赣线前委书记的杨明,和支队长倪南山一起,率2000多名指战员,向浙赣线挺进。经两三个月的奋战,他们在婺源、江西德兴和浙江开化边境地区,长驱直入,在国统区的大后方引起极大震动。

1949年3月,解放大军即将渡江,杨明奉命回师皖南。4月30日,屯溪和平解放。至此,安徽全境获得解放,杨明再返皖南、奋斗多年的愿望胜利实现。

(作者系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研究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及人民币诞生始末 下一篇:宋任穷 钟月林:栉风沐雨品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