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如何解决

时间:2022-07-12 07:00:06

“解决问题”如何解决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14-02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除了文字叙述,还有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并安排了许多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新课程的理念,探索了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策略,现推荐一二。

一、在情境中学习,采用“迁移和类推”的教学策略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经验,是沟通生活与学习中的数学问题的桥梁。例如,求和、求剩余一类的问题,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采用“迁移和类推”的学习策略,将重点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上,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时,笔者创设了一幅小动物劳动的情景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从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面,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如兔子们在拔萝卜,白兔有5只,灰兔有3只,一共有几只?树上原来有10个桃子,小猴摘走了3个,树上还有几个?……引导学生将以前学过的看图说说图意并列式计算的知识,很顺利地迁移到本次新知识的学习中,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安排,既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的能力,还渗透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二、在活动中学习,采用“操作和观察”的教学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如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回答一些简单的比多比少的问题,但这类问题如何计算学生似乎并不明白,因此,适宜采用“操作和观察”的学习策略,将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中,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教学时,笔者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平时积攒的小奖品这件事为主线,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较。

师:(1)这是甲同学和乙同学在作业方面得到的奖品。(摆放比较乱)

(2)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清楚地看出谁多谁少?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3)谁的奖品多?多几张?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重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得出结果。此活动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人人动手、动脑,使他们对两数相差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用手、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回到实际生活的本原状态,亲自获得一些感性、具体的材料,为理解解题原理作必要准备。

三、在思考中学习,采用“体验和对比”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体验的方法,更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如逆向求和的问题,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见到题目中的“吃了”“开走”“还剩”等词句,就用减法计算。因此,适宜采用“体验和对比”的学习策略,将重点放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生活体验下解决数学问题。如:小明拿走了10朵红花,还剩5朵,原来有几朵红花?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经验,能得出正确答案,并且还能很清楚地说出算理。接着,教师可以把三张活动卡片重新排列,得到求剩余的问题和求部分数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这些类型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这样的模拟现实情境中,有了亲身的感受、体验、对比和思考,对这类互逆关系的问题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把零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明白。

四、在交流中学习,采用“探究和合作”的教学策略

经验告诉我们,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往往是通过学生合作、群策群力才迎刃而解的,此时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激情与合作的价值。如,教学内容经常出现一些综合性题目和开放性题目,就适宜采用“探究和合作”的学习策略,将重点放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如:

请同学们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又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交流和探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小红一共要做几道题?小明一共要做几道题?小明要比小红多做几道?小红再做几道就和小明同样多了?小红和小明一共做了几道题?……学生主动与同伴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解决问题”教学,不仅仅活跃在课堂上,在课前、课后都应该有它的影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总之,我们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环境,力图让“解决问题”的情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拯救毽子大行动 下一篇:优化数学复习课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