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网络“助燃”现象

时间:2022-07-12 05:17:02

正视网络“助燃”现象

网络传播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传播谣言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要求媒体报道更加迅速、客观、详细、周全,要求政府处理更加透明、公正

互联网作为信息的载体和舆论的平台,在大规模的发育和扩散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结构性条件。互联网信息传播对于的发生和处理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互联网是催化的助燃器,从技术上起到了组织动员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的群体,以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渠道完成信息传递,受到传播速度与范围的制约,组织动员一般局限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现代网络与手机短信从技术上解决了将松散的、潜在的集体行动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动员并组织起来、统一行动的问题。如厦门PX事件中的“散步”,重庆出租车司机的“喝茶”,新疆7.5事件中的“示威”等群众性聚集,均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行动信息,将散布在各处的、零散的、单独的人聚集起来、统一行动。互联网和手机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跨地域的人群联系起来,这使得组织大规模、跨地域的群体性活动具有了可能性。

互联网中的传闻、谣言是的助燃剂,起到了情绪动员作用。传闻与谣言总是跑在真相的前面。新闻媒介报道要讲究客观、真实,需要调查、审核,而网络上的草根记者、评论员则处于匿名、自由状态,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可以随意发帖,自由评说。媒体的纪律性、客观性与网络作者的自由性、随意性相比,在信息的上处于劣势。一些的发生,均是由网络上的谣言帖子引起的,导致了网民的群体性愤怒,鼓动了社会的不满情绪。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动员作用,将参与者的情绪逐渐向内聚集、调动起来,网络谣言成为参与者与网民情绪发酵的助燃剂。

如果将上述助燃剂的作用称为内部燃烧的话,传闻、谣言所引发的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可称为外部燃烧。网络的助燃作用主要发生在爆发的前后。某一集体行为爆发,人们急于了解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这个时期是公众寻求事情真相最为迫切的时期,而此时又往往是媒体报道信息短缺时期。也是各种猜测、道听途说、小道消息、谣言迅速传播时期。公众的目光一旦聚焦于此,并且开始对事件进行广泛探讨,这个时候各种社会心理效应开始出现。如“禁果效应”,越是被删除的信息,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认为这种删帖的背后一定“有猫腻”,于是网民自发的转载行为和网络有组织地删帖形成一种对抗。如“匿名效应”,匿名性使得网民比现实中更加具有安全感,这也使得网上言论比现实生活中言论更加情绪化、激烈。如泄愤心理,将平时累积的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个人的不如意通过这个事件宣泄、释放出来。这种的外部舆论不断升温现象,就是网络助燃作用的“外部燃烧”过程。

网络助燃现象提醒我们,网络传播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传播谣言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要求媒体报道更加迅速、客观、详细、周全,要求政府处理更加透明、公正。它的手段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具有组织动员、情绪感染作用,是引发、助长的助燃剂;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监测手段可以查找到谣言发帖、发信人的IP地址和真实身份,是有效化解的监测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效应是双重的,不删――谣言泛滥,负面信息影响大;删――强硬的管制手段,易引起网民的逆反心理。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需要积极研究,找到应对的方法。

总书记把互联网形容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政府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就是对待网络的科学、积极、健康的态度。

上一篇:官民互动助推网络反腐“蝴蝶效应” 下一篇:摒弃另类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