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时期人才市场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2-07-12 03:01:06

适应新时期人才市场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 新时期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健康、稳定、持续的向前发展,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分析我国目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思维、完善创新机制、健全创新保障制度、提高创新能力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 创新人才 现状 措施

早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同志就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数的事实证明,创新是一个个体、社会乃至国际社会蓬勃发展的命脉。面对激烈的竞争,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了创新思想,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为此,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集中体现。

一、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所存在的问题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其所具备的优良的创新素质往往在各领域发挥作用,是科技、经济、学术、实践等方面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等各种因素,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创新意识薄弱。多年来由于我国教育在对学生考核方面过度重视其学习成绩,“一考定终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少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难以摆脱“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扼杀,只惟书、只惟上的学习风气深深地笼罩在学生周围,难以形成活跃创新的校园氛围。

第二,创新机制不完善。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哈佛大学的校长陆登庭指出,从学生一入学,学校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成为能够参与发现、解释和创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教育的作用重在启发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反观我国部分学校,老师一味给学生输入知识,教学方式单调,对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一个激励创新的完善机制。

第三,创新思维匮乏。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永远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没有纯粹的的通识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就在于人的个性和谐、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于我国很多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制度,过早的划分文理使学生们的知识面变窄,进入大学选定专业以后,随着知识深度的加强,如果不继续拓宽知识面,锻炼自己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挥。

第四,创新能力不强。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和多方面的综合锻炼有关的,一个只知道“啃”书,丝毫没有社会经验的人是很难有开拓的眼界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由于部分学校没有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评估机制把握不到位。传统的教学评估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独创,重精英轻大众,重智育轻德育,重主科轻全面,重内容轻方法,重灌输轻启发,重主导轻主体,重权威轻小辈。这种教学评估机制不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体制也产生了强烈影响。第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不少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成果多重视物质精神奖励,没有与课程、学分及学生评价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奖励方式单一。另外,以、申请专利等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创新水平的机制又过于苛求,以至于使不少同学望而却步,不利于激发全体同学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创新保障机制不到位。鼓励创新离不开物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然而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设备缺乏,场地不足且难以保障经费支持,无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一道严峻的屏障。

2.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主要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其职称、晋升、待遇等因素密切挂钩,不少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日益严重,直接影响教学水平,更何况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视与培养了。在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如匹兹堡大学,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表现都有着明确的记录,特别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记录,这些记录直接影响着学校对教师的聘用、晋升、工资以及终身职等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再者,教学目标及方式的单一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但凡世界著名的大学在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时,大都偏重于启发式教育,课堂教授的内容也以重点、难点为主,主要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传授方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研究的氛围。反观我国,部分老师教学方法生硬,教授内容也以灌输为主,不注重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考核与培养,不乏那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此外,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和谐民主的关系对于激发其创新潜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冷淡,课后交流甚少的现象比比皆是。

3.创业教育尚未得到全面发展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指对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等的传授和教学,它对于加快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虽然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的看法不一,但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之势已成事实。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一,创业教育除了在高职院校有突出发展之外,全国范围内尚未得到有效推广。至此,很多毕业生由于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任由用人单位调配甚至惨遭淘汰,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不仅对毕业生形成遗憾,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损失。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推广创业教育是适应当代社会变革的有力表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深入研究创业教育,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的观念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4.团队协作精神有待于继续发扬

当今社会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较强,由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和同辈群体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集中表现为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必要的团队协作精神,以至于影响到其创新能力及水平的发挥。因为团结协作精神是创新的人格支持,没有合力,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单枪匹马”、“万事不求人”的活动模式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人们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障隘之一,唯有协作,才有可能创造优异的创新成果。例如我国成功研制的原子弹、嫦娥一号等的伟大超越就是团体协作的成果。

三、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以及建议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评估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各方面综合把握,首先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有潜能、能够继续发展的对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加强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及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作为切实推进创新教育的契机。另一方面,努力转变教学评价机制,使其科学化发展,以注重个性评价为原则,从注重共性向肯定个性发展,从注重知识测验向综合能力测验转变,从注重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淡化考试结果,改革考试制度,从而减轻学生对于一考定终生的心理压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体系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领头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创新素质,即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真挚的教学情感,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创新思维,勇于开拓等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引导,深入研究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如研讨法、联想法及比较法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同时要注意完善教学设备和创新实验室建设,为推动创新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鼓励质疑精神,营造民主和谐的创新教育环境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院长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仪式上都会这样告诉学生:“学校将教给你们的知识中有一半是错误的,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种说法激励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质疑精神,敢于在权威思想以外有自己的见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师生之间营造民主和谐的关系也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推动力。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积极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信任老师,大胆向老师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相互爱戴、宽容,这样才能创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教学环境。

4.全面发展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在综合能力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导向,既重视理论创新又重视实践应用性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不惟书、不惟上,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切实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开设一定数量的实验室等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向综合性创新人才发展。

5.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力推广创业教育对于社会各界来说都势在必行。具体来讲,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指创业思想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所以,除了教授必要的专职知识、经营管理等知识以外,建立学校与企业以及政府等的联系,如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到学校做讲座,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学习,考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都是帮助其提高创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此外,学校内部也可开办如创业协会、创业研究性质的社团等,都有利于开创性人才的培养。

6.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保障制度完善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创新意志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此,学校可以将“创新学分”与专业培养计划、学分绩点等有机结合起来,如上海水产大学的“英创计划”规定,“凡在市级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均可申请获得本学期绩点乘以1.1”,这项条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创新成果。同时,要确保社会各界对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资金、场地、设备等物质保障,保证其顺利进行;对于创新失败的人才也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善待创新,允许和宽容失败,为创新失败的人才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7.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为此,可以开设学习兴趣小组,开展研讨式教学。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设置相互间依存的工作链来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还要善于组织多学科的人才,调动他们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在重大科技公关和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参考文献:

[1]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2005(6)

[2]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科学,2006(3)

[3]熊晓春: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

上一篇:人力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分析 下一篇:员工背景调查现状及其提升途径初探